有用的解释(2):原因与结果

18 有用的解释(2):原因与结果

自我意识使人类能够创造世界观,从而给人类提供了为提高自己实现目标的能力而控制环境的重要工具。世界观让人类有可能设计——或者至少尝试去设计——各种为了自身利益而控制环境的方法。人类利用世界观尝试弄明白世界的运行方式以及世界如此运行的原因。他们把这一过程称为“理解”。

理解的关键是将各种联系与为此而创造出的抽象概念联系起来。这些抽象概念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就是“原因”和“结果”,它们与特定的事件挂钩。它们将联系从单纯的描述转变为有用的解释。

这两个概念是用来回答“这些事件是如何展开的”这一问题的。两个概念的使用让我们在不能使用语言的简单形式时让答案更加丰富。仔细思考“原因和结果”的概念——这就是自我意识——有望能够想出可以提供控制环境工具的方法。当一个人认为他知道了“为什么”的答案时,每当他觉得需要达到由某种原因带来的结果时,他可以尝试设计一些方法重新创造出这一原因。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一个人发现了推石头和石头移动之间的联系。将推石头这一“原因”和石头移动这一“结果”联系起来,这个人就有了一件工具,他认为这件工具在石头妨碍他实现某特殊目标的能力时是有用的。

当人类思考一系列关于推力和石头移动相关的经验时就直接得到这些新的抽象概念。这些概念也是用这些经验定义的。创造出这些概念是为了将这两件相关的事,从偶然事件变为这个人可能希望要控制的环境中的某些方面。

这些概念是人类过去经验的结果,知道这一点很重要。当人类经过反思认为自己可以将这些概念运用于自己没有经历过的将来会发生的情况时,这些概念就有用了。因为未来的事只有发生了,变成了现在的事情才会为人所知。所以人永远无法确定他的经验反映的是世界观中稳定不变的部分。总有可能会产生一些新的不适用于此概念的经历。

但是,为了理解世界而创造的抽象概念常常不能成为处理未来经验的确切工具。事实上,这种失败是常见的,它会导致无穷的新的抽象概念产生来补充或取代原来的抽象概念。所以,为了继续前面提及的例子,当同一个人遇到一块很大的石头阻碍其实现目标时,他推了石头,有可能会发现石头根本不动,他想到的这一原因和结果之间的联系好像失败了。

这一令人沮丧的状况有很多补救办法。可以放弃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可能得出结论——推石头并不一定会让石头移动。根据过去的经验,相关的两个事件之间的联系是偶然的,或者可以得出一个新的概念,比如石头与石头上面存在的某种物质有摩擦作用,摩擦力可以作为这种状况出现的额外的考虑因素。用有用的方式来理解的过程马上变得更加复杂了。经过多次这种额外因素的调整,理解推力和石头移动之间的联系的复杂程度增加了。

与其他设计相同的是,世界观的设计依赖于使其成形的结构框架。遇到对世界观的挑战时,人们往往希望他们的世界观在任意的特定时间基本有用,所以他们通常只是调整一些细节而保持世界观的整体结构。如果一个人每次遇到困难时都只是围绕整体世界观建立一些细节而放弃整体结构的话,那么整个世界观就完全失去作用了。这些世界观就成了稍纵即逝的幻想而无法代表一种理解,也无法用来帮助提高人类实现目标的能力。

所以人类调整结构框架的细节部分,试图尽可能长时间维持结构框架。就这样,最初简单的世界观样式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复杂起来,而世界观的结构框架则尽可能长时间地维持着。这一过程发生在每个初生的人都会经历的成熟历程中。

打破常规的思考是一个完全抛弃自己世界观体系的过程。因为真正回到起点设计一个全新的世界观结构框架这一过程既不稳定又令人却步,所以这样做是一个挑战。一旦世界观体系形成后,多数人会去制定一些细节部分而对是不是要重新设计世界观犹豫不决。

我们知道人类被赋予了自我意识这一巨大的优势,但正是这一优势同时也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劣势。这种人类普遍具有的能力让人能够有意识地思考自己的世界,从而设计出自己的世界观,同时形成每个人都有的一种信念,即他努力设计出了这个世界观并且不断地进行调整,这个世界观是对世界真实有效的反映。为了让人能够正常工作——即使在他的经验积累到可能会对其世界观体系构成挑战的时候,这个信念在每个人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必须存在。但是,对真理的信念也是一个劣势,因为它会阻碍人类不断检验和修正自己世界观的基本性质,从而掩盖人类的创造和发明能力。

人类的情况是自相矛盾的。人们有能力创造世界观作为提高自己生存能力的工具。这种能力是学习和“理解”的主要工具。但是这种创造行为的本质是坚信自己的世界观描绘了世界——世界的真实面貌。所以,归根结底我们都是自己世界观的设计者,我们不得不相信这个图景并非自己艺术才能的产物,而是我们遇到真实的客观情况时能够“正确”理解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