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实验、推理、归纳

37 经验、实验、推理、归纳

很多人一直努力寻找最适合研究自然哲学的研究方法——找到认识自然界运行方式的最佳方法。有几位研究者在这些专业工作中功绩卓越,值得关注。

创造出个体世界观方方面面的起点是个体的生活经验,或者说在个体当前世界观体系内对经验进行解释的过程中产生的个人经验。既然世界观是基于个人经验和对个人经验的解释,而且对个人经验的解释又取决于他们思考问题所利用的世界观,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在这一过程中有一个复杂的反馈机制在起作用。我们无法确定经验和对经验的解释到底哪个先出现,也就无法将其中的任何一方放在首位。特别是,抬高其中任何一方的“正确”程度,从而使其高于另外一方是毫无意义的。因为任何一方的正确性都是依赖于另一方的,而且我们已经知道两者无法一起构成“正确”的概念。

一般而言,人们往往把自己的经验看作是“有力的数据”或“事实”,它们不受阐释的影响[1]。经验被看作是对背离(departure)的一种有效的先验观点,其中“有效”的意义之前已做过界定。这一点很容易理解。任何特定的经验都是某种通过感官进行的思想输入或输出的过程,这一过程相对而言是不连续的。虽然原始数据到信息的转换看似无缝,但在转换过程中也掺杂着世界观的形成。另一方面,当我们试图把我们认为相对不连续的经验连接到一起时,我们更加清楚解释这些经验所需要的努力。我们自然就可以得出结论:经验是解释的“事实”基础。

人们从年幼的时候就开始主动产生经验和被动接受经验。我们接触物理环境,作用于物理环境,观察并解释环境对我们人类行为的反应,并把以上所有行为的结果融入到我们的世界观中。主动产生经验被称为“实验”。正如我们即将看到的,在现代,实验作为认识物理世界的重要资源已经获得了高于对物理现象的被动经验的极大声望。事实上,只有在人们体验到实验结果之后,实验才具有了意义。被动经验和主动经验正如硬币的两面,不可分离。现代自然哲学为何会忽视这一自明之理,我们后续将进行探讨。

经验和对经验的解释之间在名称上的区别(正如我们所见)也被称作是“归纳”和“推理”的区别。归纳是通过收集经验并对这些经验进行思考来认识世界的过程,收集的经验越多越好,在这一过程中对经验有用的解释会自发产生。人们认为经验能够产生认识,虽然对产生认识的机制没有明确的解释。当人们集中研究一个特定领域中的对象时,常常(实际上总是)有必要主动产生这一领域内的经验(通过实验),而不是被动地等待这些经验自己发生,至少在一个人希望在一段合理时间内认识世界的情况下是这样的。

演绎是形而上学地对现象的解释进行概括而形成世界观的过程——即,不直接参照,并越过他们参照的物理世界。人们认为在对解释进行概括的过程中就认识了某个特定现象的运行。人们认为认识是通过思考在人的头脑中产生的,随后又运用到经验中去。与归纳一样,演绎的过程也没有解释清楚。

当今的自然哲学家认为,归纳和演绎、经验和实验不能让我们认识物理世界的任何一部分。在研究自然哲学时,这些术语本身意义不大。不幸的是,在人们谈论自然哲学研究时这几个术语又常常被提及。因为我们无法解开经验数据和对经验的解释、经验和认识之间纠结的关系,在谈论哲学研究时再提及这些术语也就没有意义了。

[1]不是每个人都这样认为。在西方思想史上,被称为爱利亚学派的希腊哲学流派持的是截然相反的观点,他们认为所有的直接经验都是虚幻的,对解释物理世界的运行毫无作用。经验世界被他们称为“虚幻的世界”,而现实的物理世界则被认为是用哲学分析构造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