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体构成的群体

20 个体构成的群体

人与环境是由一个分界墙来区分的,这个分界墙把构成个体的子系统清楚地区分开来。据我们所知,这个分界墙是可渗透的,个体间的合作及个体与环境的合作可以穿透这个分界墙,因为个体为了实现生存的目标就必须要与环境合作。

事实上,只有与环境合作,个体才能实现自己的生存目标。只要个体能够从环境中获取能让他们继续生存的条件,就能成功实现生存目标。而如果环境对个体是不利的——即不合作的——那么个体的未来就是灭绝。这只是用另一种方式表达:个体是更大的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这个更大的系统具备可以与子系统合作的环境特点。

个体与环境的合作形式多种多样。例如,植物与为其提供养分从而让其维持生命的土地合作,与为其提供能量以维系生命的太阳合作,与能够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植物同伴合作(因为植物同伴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个体的环境意识不可避免地将对同类个体的认识包括在内。我们不清楚在进化系谱中对同类的认识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我们在很多物种的进化中都清楚地观察到了这种现象。[1]

因此,意识允许个体在与环境中其他要素合作的过程中同时与自然界中的其他个体合作,并明白合作的结果。例如,正如个体知道云层低时会降雨,之后产生的水洼能助其解渴一样,个体也会知道他的同类会猎食相同的猎物,与同类合作打猎会更容易(虽然成功打到猎物后自己分到的量会变少)。这种意识是偶然产生的还是事先植入到个体的自组织子系统中的各种因素产生的结果(与生俱来的),就不得而知了。

为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而相互合作的动物叫做“社会性动物”。但是,社会性动物的合作在提高他们生存能力的同时,也限制了个体生存目标的实现。合作双方的目标必然会有冲突,合作对个体实现目标的限制由此产生。提高生存能力的因素是复杂而多方面的,社会性动物的合作也是多种多样的,因此所有相关个体的目标永远不会一致,甚至任何两个个体的目标也不会一致。

我们在上述例子中已经知道,两个动物同类合作打猎是以牺牲独自享受胜利果实为代价的。这种目标冲突会一直存在,存在于任何合作形式中。一棵植物从泥土中摄取了营养,必然会使另一棵共享这片土地的植物同伴摄取的营养减少。

因此,由个体相互合作构成的群体的出现确保了群体内的个体之间必然存在冲突。

[1]但是,在自我意识缺失的情况下(这里我还要重申,我们不清楚自我意识起多大作用),个体无法告诉自己,“我是一种特殊的生命体,此个体看似是和我相同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