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家盖房子的天赋

艺术家盖房子的天赋

艺术家的天赋之一是敢于装疯(真疯是一种极致)或自恋、自娱自乐,或具有很多层面的想入非非……这些都有一点辅助创造力的功效。如果想盖房子,只要别把自己完全逼进“视觉”“思想”的胡同里就行。造个好看、透气、中用的房子,其实如烹小鲜。还有,先别狂躁,“收一收、静一静心”,先弄清楚,盖的是猪圈、鸡鸭圈,还是适合人结婚生娃的窝,或者是公共场馆,或是自己给自己弄的秀场。弄清楚每件事的特质之后,余下的就是恭请赐教,向猪鸡狗鸭请教,向懂得可能性的建筑师请教。

当然,别学一些建筑设计师拼图、复制、偷梁换柱、贪财、毫无担当就行,其他仍有可学的东西。

建筑创作须回到问题的原点,即创作的出发点及手法艺术的高明程度。

若生活经验、技术经验对项目理解不够而去创造奇特的东西,则会是一场噩梦。从艺术高度及手法角度,对场地的理解都不到位的话,则会出现一些奇奇怪怪的建筑。

倘若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对土地灵魂有深入把握,乃至对市场、客户有清晰判断,则有可能做出好的作品。盲目求新、求怪、求异与由内而发、顺势而为、奇思妙想有天壤之别。比如筇竹寺对联“两手把大地山河捏瘪搓圆,抛向空中,毫无色相;一口将先天祖气咀来嚼去,吞入肚中,放出光明”,此则两种不同的境界。

我同许多科班出身的建筑师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我有一个理念“建筑是睡出来的”。“睡出来”其实指的是睡在工地。(以大地为床,在桉树林打地铺,吸纳天地灵气,接得仙根植被,瞬间发芽疯长)

从项目启动到项目完成,我都以大地为床,睡在工地帐篷里,在工地搭建临时厨房、餐厅,等等。其实我是在和这块大地进行亲密接触,了解、抚摸、游荡,继而熟悉土地上的一花一草一木,同当地人充分交流,而在这厚实的土地上,孕育出一个个独特的想法。东风韵项目如此,其他项目亦是。只有深切地了解脚下这块土地基因信息,才能呼唤这块土地的灵魂。

我除了是一个艺术家,其实还是一个厨子、一个生活者。

我骨子里、细胞里的对立面令我备受折磨,忽低调、忽高调,忽有生机、忽又死沉,或过于求静、或过于躁动,或有思、或无想,它们同时并存。有时把我养润,有时把我烤干。如果我未吃多撑着,酒八成、甜饱地睡,两个对立的细胞便可能“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反之,则音声不和,前后断篇,无不生有,难易都不成。

img

罗旭现场指挥建设

所谓灵感,源于数不尽的耳闻目染,无休止的折腾,痛苦与喜悦的交织,发呆发到胜过智力障碍者,还源于一颗尚未熄灭的幻想之心。

我这么多年有一个习惯,不会想着下一步要怎么做,但是每天我都在工作,就是每天都在想些很有意思的事,或者对我来说很高兴的事。比如突然想一个模型,但这个模型能不能实现,我也不知道。因为如果我有很多闲钱,我一边把它设计完,一边找个地方把它盖了,就实现了。但是,这个东西需要依靠另外的人来实现,我只享受做的过程,觉得这个东西很有意思,如果不能实现,就当个陶艺品摆在那。就像雨季,你不清楚地里会长出什么东西,可能长菌子,可能长鸡枞,也可能长些不知名的花花草草。我从小的习惯,就是不会刻意去想明天要怎么样,顺其自然,平时闲着,一旦有事,我的工作态度会很积极,全部精力投入进去,这就是一种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