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韵项目
“十年建筑梦,对我而言如同便秘十年。弥勒东风长塘子——东风韵项目,如同给我一剂泻药,一阵狂拉、排毒……之后必体虚;再接着便秘,何池再拉稀,看天意……”
在整个“东风韵”项目的进展中,我认为首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话语权”的问题。不管是建筑师也好,艺术家也罢,如果想要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情,关键是要有话语权。中国的建筑师很难实现自己的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话语权被别人掌握,只有技术上的话语权,很多建筑师无法做出自己真正想要的所谓的作品。在欧洲不会有这样的情况,话语权是握在建筑师手里的,于是有很多有意思的东西被创造出来。如果我们国家也能把话语权交还给建筑师,情况可能完全不同。
在长塘子住的这两年,我思考了很多理性的东西,包括这里的气候,所做建筑的安全性保障和实用功能,等等。在这里盖房子,建筑材料和技术工人,基本都是就地取材。我非常鼓励就地取材,因为我认为只有用当地的建筑材料建出的房子,才能在当地与自然和谐共处、继续生长,至于技术工人,必须亲自现场指导、培训。因为很多人可能盖了一辈子房子也不知道什么是清水砖,什么是拱体。所以在施工的过程中,我都守在旁边现场指导,甚至做好模型让他们照着弄,哪怕是一个小小的窗口,都要和建筑内部的大拱体发生关联,让每一个技术工人知道下一步的工作应该怎样做。整个砌筑过程是经过反复的测算、反复的实验和反复的推倒重来完成的。

美憬阁酒店鸟瞰 摄影:刁可雕
东风韵项目犹如一盘大棋,第一子应当如何落下,掷重或掷轻,甚为关键。
当掷下这一子时,实际上,整盘棋大局气象已定——那就是艺术、雕塑、人文这一“重手”。
当年在一个雾气升腾的时节,我在长塘子水库中孤独地徜徉时,内心深处,实际上东风韵项目这块土地上应该出现一个什么样的空间、什么样的建筑形式已慢慢清晰起来。过往的小石坝土著巢、杨丽萍大剧院、滇池西岸的艺术小镇等设计思考,十年纸上谈兵都好像是在为东风韵项目,这块神奇的土地谱写序章。如果说曾经饱受风雨的种种尝试、成功、失败是一枚勋章,那么东风韵项目则是多年积累的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东风韵总平面图

东风韵模型局部鸟瞰

东风韵单体局部剖面图
其实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自己,重要的是你是否找到了自己,并持之以恒,同时你还必须具备上苍赋予你的善良天性,在时代、机遇等来临时你可以把握住它们。
东风韵项目不仅是一个文旅项目,其实更是一个一群人的故事。我们所有参与者,梁大哥、李继光、荣晓宁、袁昆、云南怡成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云南城乡投(云南省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等都为此项目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及汗水(在此难免会有疏漏、敬请原谅)。
东风韵项目的设计理念如下。
1.不追求高大上,追求“质”“扑”“真”。
2.不追求工业产品,追求有温度的手工韵味。
3.不追求所谓的高大,有时躺倒亦是一种巍峨。
4.不追求标新立异,希望挖掘到土地的灵魂,与之生长呼吸,犹人作,宛若天开。
5.不追求视觉上的荷尔蒙,追求众人皆欣赏。
规划方法:五环相生,互为一体,圆满观善。
因为场地为一坡地,整个建筑群落依山就势,因地制宜,先规划三个台地,作为核心酒店区用地,再在场地的西北侧面规划后勤用地,设置员工住宿生活区。
考虑到周围万花筒、半朵云、农垦博物馆等,建筑设计遵循整个区域的风格一体化原则,但又有变化。我们追求一种“混沌初开阴阳现,万物负阴而抱阳”,一阴一阳形成东风韵小镇独特的建筑景观。整个酒店群落以五环组合,隐喻母体和子宫,形成使人安静、放松的建筑场所空间。
整个园区秉承一种密不透风、疏可跑马的规划格局,从园区入口规划了一系列的景观用地,结合长塘及水库形成绝美的湖光山色,而建筑则以一种聚落的方式集中在长塘子水库的湾区内,整个长塘子水库如同母体的子宫孕育东风韵这样一个建筑聚落。
整个建筑群其实是一个生态网络,由万花筒、农垦博物馆、半朵云、青年旅舍、音乐农庄、印章房、叶永青书院、罗旭工作室、弥勒东风韵美憬阁精选酒店、商业小镇等一系列功能互补又各不相同的建筑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群落。其间举办各种水上运动、产品发布会,以及节假日的各种活动,形成一个老百姓喜欢的大秀场。

万花筒

万花筒
“东风韵”艺术小镇建成后,我觉得变化蛮大。正在建这个小镇的时候,刚好高铁建设同时进行,高铁通车加快了很多人了解这个地方的速度。
关于“东风韵”建设,原来云南的省长来调研时很感兴趣地说,“这个项目,是一个很特别的文化艺术小镇”。于是定格成文化艺术小镇,并对这个项目给予扶持。
我呢,是义务劳动者,有时候跟开发商开玩笑,为什么不分点钱给我。然而,不仅钱跟我没关系,还让我花了两年多时间,8个月搭着帐篷住在桉树林。后来,就在我住的桉树林,帮艺术家公益机构建了一个“牛哆啰”音乐农庄——一个文化艺术交流的平台。说起“牛哆啰”,是“东风韵”里第一个经营户,对社会的意义蛮大,好多国内外文化艺术家在这里交流。
在我看来,建设就像做作品,作品做完,这个事就结束了,也不会惦记它的将来。然后我又跑到建水去构造一个文旅综合体。我的热情就是喜欢守工地,喜欢在工地上晃,只要一闲着就生病。
有人问我,东风韵这种模式能否复制?我认为这种模式复制不了。比如,买东西不希望买到赝品,那么同样地,这种东西是不可复制的。能带动一个地方的不是建筑外观和内部空间本身,而是空间的文化内涵。如果像迈克尔·杰克逊这种级别的演唱会能在这举办,全世界最优秀的钢琴家在这演奏,并且这种形式一直延续,那它就是真正对弥勒有用了。总而言之,第一要有眼光,第二要舍得花钱,这样才能发挥这个空间真正的价值。再比如,品酒会,全世界很好的酒,可以在这里品到,举办最高端的论坛、时装秀……就是从政府到业主,在一年当中不停地注入这些很不一样的内涵,而不是闲着,或者只是几个人在里边喝喝茶,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那么它就会慢慢地被人遗忘,所以关键还是其文化内涵。
有一次,原云南省委书记到建水“蚁工坊”考察后对我说,“罗艺术家,我听你介绍建蚁工坊,用4年时间把一个垃圾场建成有文化、有艺术、有业态三者兼具的文旅项目。现在好多项目有业态、没有文化、没有艺术,或者有艺术,但是没有文化、没有业态。蚁工坊虽然做得小,但是三者同时具备,有文化、有艺术、有业态。现在云南需要更多的这种文旅项目。”评价蛮高的,我也很激动,像“东风韵”这种项目,将来要持久性地建设。
同样,现在我们的项目只是视觉上有艺术,文化内容还没有注入,只能称其为酒店客栈,不能作为完整的业态,只是一个功能当中的一种配合。相当于桌子上的一碟菜,但它不是主菜,它可能是其中的一道咸菜之类的。还需要更多的,分量很重的内容,就如我们刚才说的,如果可以,像迈克尔·杰克逊这样的著名歌星在这里举办一场演唱会,那全世界都知道弥勒了。单凭几张照片没多大作用,但如果可以,全世界的超模在里面办一场时装秀,然后在这里举办很多大艺术家的展览,拍卖的机构来这边做画廊,那这个内容,就是真正有意义的。
我的理想是,让这个地方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艺术小镇,但这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