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物修行,物我两进

卢志刚
主持建筑师、艺术家米丈建筑/米丈堂创始人青藤美术馆馆长
2017年春天,当我走进同心路1号院子的时候,这里原来的租户都已经搬离,一切仿佛都在静默中等待下一次的唤醒。略显破败的房屋,质量并不太好,代表了20世纪60—80年代经济匮乏的窘境和大建设的遗留。未及拆除的标牌上,依然可以遥想地块曾经的繁华,那是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人们虽然贫穷,但是依然不忘对生活乐趣的追求。当这一切像云雾一样散去的时候,距我开始做建筑设计已经22年,开始木作设计也有9年。
往往破落的房子对建筑师总有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因为建筑师总能够通过那些残垣断瓦,快速在脑海中构想出一个心目中理想的未来。但当我跟我的朋友热情地描绘,这里将会变成上海市虹口区最高级的餐厅和一个最有艺术气质的空间的时候,没有人相信我,但这并不重要,我相信就行。
2017年,建筑设计行业还处在风生水起的最后高潮期,大量的房地产项目滋养了无数对未来充满憧憬的设计机构,但是对我的事务所——米丈建筑来说,日子从一开始到现在基本上没有太大的变化,因为我们总是做一些不适合大量复制生产,会耗费特别多精力去突破的项目,因此日子对于我们来说无所谓好坏,相对来说,它一直都不那么好。
对于成熟的现代社会而言,建筑设计是一个特别古老的行业,换句话说,它也是一个夕阳行业,建筑设计并不是一个能赚很多钱的行业,但中国近40年快速的城市化,给了大多数从业者一个不太真实的境况。设计逐渐成为一个非常有效的致富工具,而非一个对于美好事物的创作工具。2005年,我离开了一家全国最有名的大型的国有设计公司,直到现在还有人问我为什么当时会想着离开,当时已经在那里工作了8年多,似乎拥有着很不错的职业前景,但是当我冷静下来思考这个职业的本质的时候,会发现真正的设计都是极具个性化的,每一个设计的物品都饱含了设计者本身的性格和特质在里面,这是无法用一个组织体系或者一套机械的规则去代替的。把设计看成一个艺术的创作过程,这中间最可贵的是坚持自己的观点,不妥协。而建筑在中国的商业社会当中,往往都是以妥协作为实现目标的手段。

改造前后对比
而从更宏观的中国社会发展来看,讲究的是“修己以顺天”(控制自己的欲望以适应有限的资源),一切我们身外的事物都是为了实现自我修养的工具,是之谓“君子善假于物”。所以中国的历史遗留物,总是脆弱和易毁的,因为我们对人的重视远远超过了物。而西方是秉承“修天以顺己”(控制自然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截然不同的路径造成了不同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西方既留下了人,也留下了无数可以长期追溯的物。因此,对物的发明创造在西方是一个终极的目标,而在中国,将自己修炼得更好,才是我们做一切事情的初衷。但中国的传统思维在时代冲击下,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人是善于学习和调整的民族,将物的修行和自我的修行结合起来,既不像西方以物为目标,也不似东方以人为唯一。通过对物件的创造来修行,让物件日臻完善的同时,让物和自己都得到巨大的进步,相互促进,相互成就。对于从事设计的我来说,在想清楚这个道理之后,接下来就是在设计实际项目的过程当中将它付诸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