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最了解大江南北的杭州人

一个最了解大江南北的杭州人
img

杜江

静庐澜栅创始人,“杭州3位杰出城市设计师”之一。
代表作品:静庐澜栅、秋水山庄、香溢大酒店、西溪天堂部分、西溪十里芳菲公共空间、江南驿新客栈等。

有人说,我是一个特例,是他们遇到的普通话说得最标准的杭州人。是不是最标准我不确定,但我一定是那个最了解大江南北的杭州人。

听长辈讲,我太祖父考中了进士,从绍兴来杭州为官,我们这一脉就留在了杭州。近代留洋风盛起,于是就有那么几个从国外归来的。而我的父亲,虽然出生于动荡之世,清华大学建筑系毕业之后,毅然投身西北边陲,建设祖国大好河山。而我的母亲,则是西北典型的书香门第,也是当时不多的大学生。于是,南北相遇,我和妹妹就诞生了。这一待,就是16年。

16年的西北生活,那片土地上宽广的戈壁,一泻千里的黄河水,都印到了我的血液里,尽管在当地人看来我还是文气、聪明的南方孩子。可其实骨子里,我早就拥有了西北汉子一样的性格,豪放、简单、洒脱也不屈,如同大荒滩中的一棵树,扎根于一处,并总是做好了卯到底的准备。再后来,16岁的我随父母回到了杭州,开始了求学之路。我成为当时学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大学生,进入浙江丝绸工学院,读的是当时最热门的专业——服装设计。

20世纪80年代末,我选择了一路向南,闯一闯。这是一次叛逆的决定,但对我这个从小“不安分”的人来说,似乎也不算什么。

有人形容我是行走江湖的江南才子,也有人夸我是难得具有细腻情感的塞外诗人,让我自己说,我只是一个拥有更多经历,感受过不同地域差异的寻常人。在我人生的不同阶段,这些走南闯北的经历,这些人生跌宕起伏的故事,如今看来或许就是无比宝贵的财富。这一处处性格迥异的水土,把不同的地域基因注入我的血液,成了未来作为设计师的我创作的灵感源泉,构建起更加丰富的时空维度。

img

西北景色

我的祖辈是建筑师,我的父辈是建筑师

从小我就以为我知道何为建筑师

我以为的建筑师,是辛苦工作了一天,回家后趴在桌子上用一支笔,把线条填满每一张硫酸纸的人;是即便被浃背的汗水浸湿整件衣服也要保护好图纸的人;是灰头土脸跑工地却甘之如饴的人;是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惜花费时间和精力,只为了去朝拜心中的历史、当下和未来的人;是那个每年暑假会带着我走遍大江南北,兜兜转转在那些历史古迹、同辈人的毕业设计,并且在我耳边一次次、一遍遍低喃讲述背后故事的人。做一名建筑师在当时的我看来,意味着进入古老而传统的行业,辛苦地工作,日复一日、简单枯燥地劳动。

而我,想要去追求艺术上的自由,不受束缚的感性创作,享受灵感迸发带来的快乐。

就这样,我成了一名服装设计师。

虽然我逃离了空间功能对设计的束缚,获得了些许的自由、短暂的艺术冲动,但最终还是无法脱离服装尺码带来的限制。这一段职业生涯,激发了我对时尚敏锐度感知的潜能。

起初,我并不能确定,自己能够胜任室内设计师的工作,所以就从自己的空间开始尝试。通过几个小的空间案例的探索,我似乎找到了信心,我的工作重心也转到了室内空间设计。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空间,我形成了独有的设计手法和思维体系。2004年对于我就像1905年对于爱因斯坦一样重要,在那一年他发表了5篇物理学划时代的论文,而我似乎在艺术上获得了“顿悟”,“对于东方文化隐喻表达”。做东方文化的旁观者,理性客观地观察、提炼东方的要素,直接但不直白地表达。色彩、形式、符号时尚化的抽象,最终展现出全新的东方审美。

2004年,我们几乎承包了杭州超过10%的房地产设计项目,截至2013年,我们每年会设计超过70家餐厅。

img

桐庐静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