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宿集:从景区旅游到度假生活
从去年夏天开始,我应老朋友,木亚文旅创始人刘杰的邀请,开始在草原宿集设计他的项目——目涯草原MUUA。
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草原深处是一片丘陵,有河谷、树林、草地,在森林到草原的过渡地带,就是草原宿集的区域。
作为南方人,进入草原民族做设计是一项挑战,因为大多人对草原的印象很单一:蒙古包、哈达、马酒、马匹和牛羊肉,还有一望无际的草原。我一直在考虑,什么样的设计既能超越民族和文化边界,又能达到国际共生的关系?
因为文化地域差异,项目启动前,我们首先花了很长时间和精力着力了解当地的气候与建筑、自然与材料、人文与历史。其中,牧民家的牛羊马圈对这次设计影响最大。当地冬季极寒,最冷时会达到零下40°。而且季风风速极快,急速时会达到每秒26米,这种切身体会过的极寒让我突然理解了古老的蒙古包的设计智慧:圆形可以抗风,一周不开窗防止漏风,屋顶开窗能增加日照,等等。
牛羊马是怎么过冬的呢?是怎么抵抗如此恶劣的气候条件的?皮毛厚实还不一定够吧?我们就观察当地人建造牛羊马圈的方式:建筑自然匍匐在大地,就像在天地间长出来一样。
朝向一定是坐北朝南,北面建筑极矮,防止北风,南面开口高宽,增加一天的日照时间,地面是黑土,蓄热非常好,到夜晚将会是室内温度的补偿。这些素材积累便成了目涯草原项目设计中的智慧,低碳、生态、环保的同时还能适应当地的气候,降低能耗。
草原引发我另外的思考是,都市和它的区别。都市因繁华而灯火通明,却没有了星空;草原恰好是倒置的,星空璀璨,没有灯光的污染。我们索性按这个思路设计了极暗的室内空间,用土作为建筑饰面——因为黑土是极好的蓄热材料,白天长时间的日照可以集热,晚上释放给整年温度偏低的草原建筑。

草原宿集MUUA项目现场
这也许是你住过的世界上最“黑”的酒店,我们用极暗的室内灯光设计来回应草原,因为,只有灯光暗下来,才知道银河和星空的存在,入睡在那里,好像贴着大地,空间静谧,只有月亮、太阳和星星可以对话。这样的暗黑作品对我的专业能力是一种新的突破,而草原宿集的营建,也是我们对旅游的挑战和革新。
草原宿集的营建还有一个插曲。去年(2021年)5月30日,马莉(南岸酒店的合伙人)打电话给我,口气很焦急:“赶快来,我们有个很重要的事情,可能只有你能帮我。”原来,兴安盟的书记前一天去草原视察,怒火冲天地叫停了游客中心和研学中心几个项目,低品质的在建工程让书记很不满意。果然,一天后,我看到的是木栈道、花海、观光平台、游客中心等景区化建筑。
草原是稀缺资源,项目地处偏远,本应顺着低密度、高品质的原则发展。而这种大人流的传统景区营建,其实是对草原资源的破坏。怪不得书记会生气,并希望我尽快拿出整改方案。

设计启发
项目叫停时建筑已基本造好,拆房重建不太可能,只能更改平面布局和内部结构。在确定了从景区旅游往度假方向扭改的前提下,我做了一份PPT,其中有个非洲草原帐篷酒店的视频。非洲当地原住民世代以狩猎为生,造成了动物生态链严重失衡,大量原住民失业。国际生态机构为了帮助生态恢复和就业,启动保护性开发的度假酒店项目,将原住民转变为服务业从业者和动物保护者。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努力,非洲大面积的生态得以转型和恢复。在我看来,类似这样的低密度开发能帮助减小土地的压力,也能让草原生态得到保护并持续发展。
半个月后,我又飞了一趟草原。书记听完我的汇报,特别赞同我们的设计方案。
草原内有火山带地貌,使得游客中心一头的场地周边产生大量火山石,非常漂亮。而其后面的山顶上,留有一条宽10多米的龙牙和碉堡,能看出来当年这里是军事要塞。而在区位上,遗址所在的地方已然是边境,离蒙古国只有150千米。火山石、军事遗址、边境,这些要素造就了天然景观和异域风情。我提出了火山遗址营地酒店的改造方案,启发了建筑新方向,力图使之成为年轻人出行度假的疗愈之地。
游客中心的另一头紧靠草原河谷,这是自然保护区里极其珍稀的场地,有点像非洲拍摄野生动物的场地,只不过对面的花豹、犀牛换成了中国的牛羊马。我去过南非的一个酒店,嵌在自然里,整个建筑都从自然来、回到自然去。因此,我就在此设计了一个草原自然河谷酒店,有点保护性开发的意思。一头一尾,火山用石头开篇,河谷用泥土开篇。方案做好,让施工单位回炉做菜。

MUUA客房室内使用蓄热极好的天然材料(效果图)

MUUA客房设计极暗来回应星空(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