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往昔故事与山光树影嵌在名字里
夕上·虎跑1934酒店,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虎玉路。原名洋房山乌芝岭大慈山脚别墅,始建于1934年,为民国风格的花园别墅,虎跑1934也是由此得名。
该建筑最初是由杭州天主堂神父向私人购地所建,主要作为天主神父夏天避暑之用。解放初由部队进驻使用,直至2014年归还浙江省天主教会。2010年4月,被杭州市政府列入第五批历史建筑保护名单。
初来这个地方,只觉绿荫蔽日,两幢有连廊的青砖墙、红窗棂的民国风建筑,坐落在玉皇山脚。第一次见到她的那一刻,便被她遗世傲立的气息所折服。站在她面前,瞬间在脑海描绘出一幅远离喧嚣、韵味浓重且轻松愉悦的自然长卷。
我相信,虽然她暂时外表破败,草木杂乱,但她就像一颗蒙上了一点灰尘的珍珠,只要稍加擦拭,就能熠熠生辉。而我的设计工作,就主要体现在“擦拭”上,即不改变她原有的建筑形态,而对内部的功能重新分割,增加作为酒店的各种设施和配套,加入现代的生活形态,让老建筑重新焕发光彩。

夕上·虎跑1934酒店建筑与环境
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决定在这里建一个既能品味历史,又可供人休憩的观赏之所。长达四年的修缮改造,将往昔故事、山光树影嵌在名字里,为每个眷恋自然与历史馨香的人们,提供一个重游杭州的理由。
在杭州的老房子中,民国时期的建筑最为特别。20世纪初,西学东渐之风拂面,西湖边的沿湖城墙和人们心中的禁锢的壁垒一同被拆除。全国各地的政客、商人、学者纷纷在湖边斥资建造中西合璧风格的别墅官邸。房子主人各式各样的审美、修养、品位、阅历投射在建筑设计上,使得建筑风格精彩纷呈。和南京、上海等近代建筑相比,民国时期杭州的建筑大多典雅而玲珑,端庄而精致,与西湖之秀美交相辉映。
别墅由两幢砖木结构建筑组成,分别为二层楼屋与一层平房,两者间通过狭长的天井连接。老建筑的魅力既在建筑形制上,也深藏于浓厚的历史积淀中。飞檐翘角、青砖黛瓦、红色木格窗,毛石台基……独特的记忆由建筑的细节构成,就像这些百年建筑的历史由散落在老房子中的一个个故事所承载。

民国建筑隐藏在绿荫蔽日中

夕上·虎跑1934建筑外立面
历保建筑修缮,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命题。不同于新建一个建筑,需要根据老建筑的脉络来进行设计,这是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由始至终,我认为建筑的美不仅在建筑本身,更在于建筑周边的自然环境,在那些几百年古树的晕染下,表达出一种灵动、富有生命力的整体系统。建筑和周围的植物经过近百年的相互生长,如今这栋老房子已经和陪伴它一起呼吸的树木、野草、灌木长在一起,多年的灵性相通,使它们相互呼应、避让与滋养,形成内敛、含蓄、互为一体的和谐姿态。
独特且珍贵的周边环境成了一个新的命题,如何恰如其分地设计建筑,使其与周围空间形成窃窃私语的对话,使建筑与环境形成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而不再是分离与拼贴的两套语法逻辑。
在设计中,首要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在保证建筑的使用功能和保温、隔声、私密性的前提下,让生活其中的人能跟周围的大自然有亲密的对话。对建筑空间、内部形态、立面围合和对“居住酒店”行为的把握与理解进行小心翼翼的梳理,使建筑与环境既互相节制又相互扶持,形成可分可合的和谐关系。一呼一吸间,人们不仅在视觉上可看到百年以上的绿荫蔽日,更能通过亭台楼阁等各种形态的灰空间,沉浸式感受风雨、花香和虫鸣的丰富自然。
春来夏往,秋收冬藏。清晨,闻鸟啼而醒;夜幕,揽明月而眠。
除了与环境关系的处理,作为历保建筑,历史符号和脉络也是必须要慎重考虑的命题。
为保留其历史特征,建筑完全保留了民国的老青砖。为了和立面和谐统一,我们构筑了两层外表皮。紧贴青砖外墙的庭院围墙,用竹木结合,形成可以呼吸、意味深长的包围。建筑墙体与通透的竹木建构之间,是庭院里的灌木和鸡爪槭,形成鲜嫩的、可顾盼的自然。灌木用文人气质浓郁的木槿、玉簪、鸢尾、绣球、芥蓝和凌霄、紫荆、松霞结合在一起,形成向内的花园。卓然、静谧,柔风袭来,卷起一阵阵花香,沁人心脾。
多年的使用和保护的缺乏,使民国建筑原有的主体与外立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侵蚀与损坏,在设计中如何重新修缮,成为颇有难度的全新挑战。为了使修复的手段不至于过分粗暴,我们采用“健筋骨”的方式,最大限度地保持原建筑的风貌。
本着修旧如旧、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历史风貌和文化留存的原则,我们在结构上采用现代钢结构加固体系,使改造后的建筑承重与原有砖木结构脱离,对建筑原有结构进行可逆的结构再设计,既保证了外立面保持原有建筑风貌,又使内部的钢结构可以承载整个改造后的室内空间和附加设备体系。

草坪景色

修缮后建筑结构
木质楼梯、木格窗等均按原样1∶1复原。主楼建筑的外墙上,我们并没有过多地装饰,而是希望真实反映墙体材料本身的肌理和色彩,所以只对青砖部分进行了清理修补。对于另一栋附楼建筑,则保留了其涂料外墙的历史特色,选用白色涂料且做了有粗糙纹理的手刮漆处理,让墙面更具细节和质感。
在解决了以上三个建筑本体遗留的问题以后,接下来的设计便顺理成章得多。按照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再加构生活的滋味与温情。酒店基调是让人安心与放松的。因此,将重心放在“居住者的体感”上,成为设计的着眼点。酒店的设计,也应该以当代的目光与生活的需求为根基,让当代与曾经的过往在匆匆“擦肩”后再“回眸”,产生似曾相识又焕发新生的情愫。
客房中,暗哑的窗棂迎着扑面而来的绿意。每当我坐在窗边,静心倾听林中小鸟的啁啾声响,看落叶在风中飘落,感受雨夜润物细无声的湿润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回到小时候的郊游,远离尘世的烦扰,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获得无尽的宁静。
得益于酒店合伙人同时也是设计师好友——谢柯团队的软装设计,为整个建筑空间的自然氛围增添了重要的一笔:黑漆大柜、柜顶的陶器、有肌理的老木地板、阁楼的天窗、古朴的油画,层层递进,仿佛儿时简朴而充满温情的家。这也是我一贯想要传递的温暖。一时间,可以忘却墙体围护的厚度,忘却四季的界限,仿佛置身于自然之中。

客房内景
因酒店位置独立,为满足住客的食宿要求,在酒店设置了可以同时容纳八十人的餐厅。餐厅面向庭院做成连续玻璃面,窗外景致一览无遗,当夜幕降临,白色桌布,灯光摇曳,隆重又不失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