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生态的连接——从生长到循环
现在提倡环保低碳的建造方式,似乎特别时髦,但当我们回首中国历史的时候,会发现中国人的生存哲学从一开始就强调和自然的和谐相处。与西方不同,我们往往把自己视为自然万物的组成部分,而非和自然对立,所以就有了木构建筑,有了我们和自然独特的相处方式,无论是秦观的“树绕村庄,水满陂塘”,还是陶渊明的“托体同山阿”,都将人置于自然之中,相互渗透共处。因此,在“同心路”的整个改造过程中,我们将这种人和自然的关系注入场地,花了特别多的精力来规划和种植不同的植物。当六十五棵墨西哥落羽杉和关山樱、石榴、木槿、杜鹃、山茶、蔷薇、紫藤,在场地中生根、发芽、弥漫的时候,坚硬的边界逐渐溶解,我们拥有了一方有别于周边城市空间的隐秘花园。随着时间的推进,建筑会逐渐陈旧老化,但是种下去的植物会越来越生机勃勃,将整个空间充盈起来。藤蔓覆盖了墙体,树影遮挡了屋面,建筑在此变得不那么重要,代之以四季的景致和每天变化的光阴。每个人经过入口的一瞬间都会由衷地赞叹,虽然这种自然庭院在苏州或杭州并不鲜见,但是在高密度的上海城区,它的确是做到了与众不同。
这种建筑和自然深度融合的方式,也被我们大量应用到平常的设计中,在我们设计的埭玉环溪酒店,自然、绿植与建筑互相渗透融合,从植物介入开始,建筑就发生了非常有趣的变化,因为这种变化,建筑产生了新的面貌,这是一种不断生长变化的形式,在时间当中成为永远值得期待的未完成态。
更进一步的是,我们希望以更新的建造方式来消解和改变原来建造当中的不恰当性,在更宏观的维度实现与生态的连接。因此,我们深入研究了高强水泥3D打印技术,利用回收的建筑垃圾和工业废弃物来形成新的建造材料,通过数字化的设计手法,形成一个可以自我循环的方式。这个和佛教中讲的“轮回”概念非常接近,每个事物经历了“成、住、坏、空”之后都会回到起点,开始一段全新的生命历程。现在我们正在参与建设一个数字化的超级打印工厂,希望能在更加可控和广泛的领域之内实现可循环、可再生的环保建造方式。相对传统建筑学缓慢的发展而言,新概念的介入能让所有改变的步伐来得更加剧烈。我们由传统中和自然的适应、共处、融合,转换到参与和推进自然的变化。这些传统的处世哲学和设计理念的“进化”,会带来全新的形式上的革新。3D打印和数字化的设计方式,将会在另一个维度上给予建筑学充分的空间。我们不用再拘泥于现有的形式和原则,继而以一种低成本、可持续的方式实现原来难以呈现的曲线和非规则形态。数字化技术和3D建造的出现恰巧碰上了建筑学的拐点,原来大量、重复的标准化作业系统将会让位于小批量、个性化的实践方式,个性化对于建筑的要求,会催生3D技术的快速迭代。我们在这个阶段所拥有的3D打印技术也许并不完全成熟,但是如果用当下互联网的思维去推进,“开始做”比“做得好”更重要,开始做以后会激励大家对技术演进进行研究,从而使之日臻完善,在不停的迭代当中赋予建筑师更自由的创作工具。

植物充盈的院落

植物充盈的院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