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设计、教设计、做设计中成长

在学设计、教设计、做设计中成长

在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环艺系毕业后,我当了大学老师,在教学的同时自己一直在做设计,包括室内、景观、建筑,当然还有家具产品。现在看来在专业上,我是一点没有浪费——学的是什么,就教什么、做什么。

让我比较欣慰的是,我现在的创作状态是手跟不上脑,每天在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会给我触动和灵感。这种触动,在歌唱家那里变成了音乐,在我这里就本能地变成了一个个的形象,当这些形象和功能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它就是一个个空间或产品。所以我觉得灵感是源自生活本身的,设计是源于内心本能的。很多人都说在我设计的作品里能强烈感知到东方的语义。因为我生活在东方,在中国,因此这种文化是根植在我内心的,我由衷地理解与接纳。而这种文化背景下所呈现的美感自然也是我特别想要表达的。当然,文化中的韵味和气质的表达并不是那么好把握的,它需要修养和感觉。形神兼备才是“美”。所以,设计师一定要找到自己内心的文化属性,寻求那种文化的归属感。我们用母语说话才能表达得最精准、最纯粹。

img

旅行写生与创作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一直处于一种观察和感知当中。这并不是出于一个设计师的职业本能,而是一种很自然而然的生活本能。拥有这种生活本能,你才会去本能地设计。好好地生活就是我最大的爱好,像看电影、看书、旅行、做饭、吃饭,包括满世界收集一些不实用的玩意儿。所有的这些爱好都是好好生活的呈现,包括设计。

日月轮转,岁月沧桑,每一次旅行都是一段经历,每一处风景都有独特的韵味,每一件藏品背后都凝练着不寻常的人生。式样古老的门楼亭子,陈迹斑驳的旧式箱包,工艺精湛的雕刻摆件,憨态可掬的毛绒玩偶……让人仿佛走进历史博物馆。打动我的,除了物品本身的历史感,还有为制造物品所倾注的心力和修为,这些都是灵感不枯竭的来源。收藏表面看是一种喜好,实际是一种心境,每一件藏品都有生命力,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交融的默契。而这种默契,能激发出更多对美的精神解读。左手收藏,右手旅游,我和我的“DOMO nature”就是这样一路走来的。看似悠游的旅程,实则蕴藏着视野的拓展和学养的积淀,广泛涉猎知识门类,深入体验普通百姓的所思所虑,正是一个设计师工作与生活状态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