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丈堂艺术生活空间
同心路1号原本是解放军后勤部门的仓库和维修工厂。多年前就改做了日常的经营使用,国家政策不允许军产作为经营用房,这部分产业就转到了国有企业绿地集团的名下。他们需要一些有文化内容的业态入驻,因此找到了我们。同心路1号的这3栋两层楼的老房子,总面积3600多平方米,恰好满足我们的需求,而且地块处于上海内环线以内,地段也算不错,有挺大的发挥和想象的空间。当需求端和供给端完美匹配的时候,事情就这样一拍即合了,我们唯一提出的条件就是自己进行改造,这样一来,在城市更新开始之时,我们就可以按照自己的设计意图实施一个样板房的项目。针对城市和建筑更新的想法和手段,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实验和实践机会。当真正开始着手做的时候,我们也深刻地理解了大多数甲方给予设计者提的要求,“少投入多产出”是多么的合理。除去建筑设计需要的办公空间,木工坊的生产和展示空间以外,剩下的部分在内容上的丰富和填充,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命题。如何在空间内形成一个自我循环、互相服务的良好生态,对于空间的持久运营是非常关键的事。这些也都是我们在日常项目设计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只不过我们的思考和站位角度与现在不一样,仅仅提供设计服务时,我们很难身临其境地处在一个开发和运营者的角度上去思考设计的问题,但是一旦当你处在这个位置上去想这些事儿的时候,你会非常理解在设计中甲方的要求,那些看起来也许是建筑师觉得不可理喻的要求,这就是所谓的设计同理心。而且当你在做设计,更多考虑向上策划端及向下实施端的一些问题的时候,设计的抓手会更加明确,你的目标方向也会更加清晰起来,对于设计形式的控制,并不是只凭拍脑袋的想法,而是通过很多具体的要求和限制条件,得出更确切的解决方式。

改造后的镜花园

改造后的云厢汇会议室
我对建筑设计和未来事务所的方向,也在这个时候有了一个彻彻底底的反思和总结,如同对于任何一个艺术家而言,标志性的语言和独特的性格特征,是识别一个艺术家身份的重要条件,对于创作有个性的作品,也具有决定性意义。我们从三个方面,展示物和人的演进,也由此树立起自己独特的身份识别和艺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