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建筑之路

郭少珣
素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未迟Vretreats酒店品牌联合创始人。
同济大学建筑系硕士。讲究建筑设计依据自然山水、就地选材,并在设计中渗入当地建筑文化,把合宜的建筑事物安置在乡间,追求传统匠心式的营造,给乡村注入丰沛的生命力和天人合一的美学思维,希望设计以一种纯粹的、无杂质的艺术理念,独立探索于规制化的建筑模式之外。
我出生在古城荆州,那里有着烟火的诗意,孕育了我对山野的初心,我喜欢在山野中寻找大自然带来的灵感,寻找属于这片土地独有的诗意浪漫,探索属于建筑师的野生之路。在投入山野之前,我曾踏踏实实在国际知名高层设计公司画了七个多月后勤区和电梯厅的图纸,也曾在设计学院用一年时间画过数十万平方米规模的施工图。事实存在的情况是,城市设计的项目不仅会受到各种城市法规条例的约束,也会有很多不可预知的人为因素夹杂在项目漫长的推进过程中,而乡村实践则更为自由,那是一个可以野蛮生长的环境,保留了丰富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存,有我们足以深挖和学习的巨大文本,而这些在我们的城市建筑中早已消亡。我将自己真正的热爱种在了山野里。
素建筑成立仅半年后,我和团队就将公司搬进了大山里,我们开始计划建造自己喜欢的房子。一年多的时间,我们和村民吃住在一起,平日干活、种地,闲暇时间去项目上造房子,融于山野的生活,那段经历改变了我对建筑的一些想法。
乡村是一个特别小的人情社会,要想把设计理念融入场地,首先要了解场地,了解人在里面是怎么生活的,尊重当地习俗,因地制宜。单纯地和工人去讲设计,让他们严格按照我们的要求,是非常粗鲁的强迫行为。设计是建筑师非常主观的想法,我开始更加在乎和他们之间的交流,这样其实也在学习他们对于当地建筑的理解。这样的建造结果是,会有差异和瑕疵,但却多了当地的文化性和工匠痕迹,反而让建筑更质朴、简单、生动。
在城市,设计的工作可能会被细分为方案建筑师、施工图建筑师、室内设计师、景观施工图设计师等,而在乡村我们要做所有工作,这样才能保证一个作品的完整性。花半年时间去做10万平方米的建筑和去做500平方米的建筑,空间集聚的能量密度完全不一样,这些小建筑,作为设计师能真切把握,可以有更多个人化的表达。
徽派建筑、陕北窑洞、贵州民居、福建土楼、山西寺庙古建筑群落……如果深入我们的乡村部落中会发现,很多建筑甚至已经存在四五百年,如今依然在被很好地使用。对于建筑师来说,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为什么这些“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如此有生命力?
我国古代建筑师留下了很多优秀的建筑群落,那时我们祖先对建筑的理解,不亚于其他任何文明。我们不知道建筑师是谁,很多建筑的思想和声音并没有被记录下来。这些经过时间所沉淀下来的没有建筑师的建筑可称作艺术。它们和人是直接对应的,真正贴近人和自然,关注生活。对于所有建筑师来说,自身的成长无不是建立在这些前人的肩膀上,否则也不会有当代的思想,这些原始的建筑也在帮助我理解和处理要面对的问题。
所以,不必一味去搬城市里的地标和网红建筑,在我们广阔的大地上,先祖给我们留下了丰富遗产,我们的文化传统里有太多东西可以去挖掘,建筑师需要在其中找到自己的语言,知道我们是谁,从哪里来。而当建筑师开始思考这类哲学问题时,就是要正本清源,在丰厚无比的文脉中找到自己的路。

高山流水建筑外观

桐庐未迟——窗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