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入木构“误”终生
我常常叩问自己,我的作品究竟一以贯之的精神内涵是什么。或者说,我与其他设计师不同的地方在哪里。或许,这只能从我创业的经历中寻找答案。
大学毕业后,我顺利进入了苏州第四光学仪器厂,五年后调入当时的苏州市机械局,端上了所谓的铁饭碗。日子过得顺风顺水、波澜不惊。和所有的企业家一样,在时代大潮的裹挟下,在那个火红的创业时代,不安分的我终究不会满足按部就班的生活,而立之年毅然辞职,转身进入改革开放的大海,至此,我人生故事的情节就此改写。
辞职后,我与众多不安分的小伙伴一起奔赴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深圳,凭借着一种天生的商业敏锐性,初出茅庐的我竟然赚到了第一桶金。一年后,我带着第一桶金转战苏州,开始从事进出口音响业务。
开始的运气总是很好,我的小生意做得风风火火,员工也很快发展到七八人。考验很快就接踵而至,囿于当时的独特背景,音响生意很快就到了尽头。养工人要钱,这个现实的问题把还在沾沾自喜的我打回原形。因为一场阴差阳错,我一头扎进了家装这个行业。
1997年,我出差加拿大,第一次深入接触现代木结构。我惊异地发现原来现代木结构行业是如此的发达。
我突然想起我所成长的胥口镇,我童年记忆里口口相传的“香山帮匠人”的故事。在1000年前,我的先辈们就能把异形木塔做到100米的高度,这在当时的西方是不可想象的。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特别是工业时代混凝土、钢的大量运用,对整个木结构建筑巨大的挤压,我们的木结构越来越萎缩。
在追求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混凝土与钢的大量运用,确实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整个地球也因此付出沉重的代价。随着《巴黎气候协定》的签订,保护环境变成全球共识。
回想故乡的先辈匠人,杨惠之、蒯祥、薛福鑫、陆耀祖这些熠熠生辉的名字,闪耀在中国传统建筑技术的星河中。我突然觉得,这个行业是值得我去深耕的。

西安陆港之翼

世界气候会议主场馆——郡安里国际会议中心
我常对身边的人说,进入木结构行业,既是误打误撞,也带着几分天意使然。说误打误撞是因为在此之前我对现代木结构知之甚少;说天意使然是因为毕竟生长在匠人之乡,血液里还是对技艺充满崇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