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师的终极关怀:可持续发展
经过这些年的设计,很多人给了我一个“环保设计师”的头衔。我不排斥这些标签,在我的设计里的确有个75%原则,包括75%以上当地建造材料,75%以上使用可再生资源,75%以上使用可回收再利用,75%以上雇佣当地劳动力,75%以上使用当地食材,因为我意识到地球的困难。
我最近在看比尔·盖茨的《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恐龙在白垩纪时代灭绝,那时全球气温上升6度;而从18世纪中期到现在,因工业革命,二氧化碳排放过量造成温度上升,现在才上升1.5度。南极的冰川解冻,海平面开始上升,气候发生了巨大变化,如果没人去干预,可能到21世纪末,地球生态环境就会不堪重负。而气候改变,会带来一系列恶性循环,改变我们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大量产业都会因为气候的变化而发生转变。
而环保,落到我们设计上,有很多值得去努力的地方。比如,尽少干预所在的环境,顺应场地和气候;运用可再生、可循环材料,减少建造和自然的冲突,降低能耗;前期把房子的隔热、保温做好,就算空调、地暖24小时运转,也花费不了太多能源,这就是节能。当然远不止这些。
我有时也会突发奇想,城市那么多路灯,是不是可以装上智能感应,只有车开过去的时候才亮,而不是亮一晚上。
设计,其实最不容易改变的是认知。很多人还停留在调料时代,而不是本真时代。设计时还在研究哪个材料更酷、更漂亮、更容易被拍照,而不是更环保、更节能、更健康,这是意识的问题,也是对时间的考验,也许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
记得我还是家具设计师那会儿,有个美国客人来买我们的家具。吃完饭帮我们洗碗,很自然地开很小的水龙头。他说,这样比较节能。
或许上代人要好一些,就像我母亲这一代有很多循环用的东西,塑料盆种花,拖地板的水冲厕所,吃不完的饭菜喂鸡,他们本能地不愿意浪费。

比尔·盖茨新书《气候经济与人类未来》
所以,我不拒绝参加展会、演讲、论坛等公共活动,只不过我的出发点不同,相较于寻找客户,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实践和反思,借助公共力量,给行业引导和启发,而不仅分享我们已经得到的。
潜移默化,是对人的主动引领。举一个过去的例子。当我在莫干山做了裸心系,以及后来的西坡、碧隐、三秋美宿后,不少村民也来找我做设计。他们开始明白什么是好设计,什么是好居所,而非像过去,觉得城堡、琉璃瓦才是身份、地位的象征。里面包含了村民对自己家乡更长远持续的考虑。他们不是不懂,只是需要引导。
疫情也是一个拐点,大量的公共空间要被重新认定,“逼迫”设计师对空间进行新的理解,思考它们在未来是不是依然有需求。比如高铁,我在想,是不是可以拆分为更小的单元。乡村里大量的民宿是不是可以改变成小型的共享社区,为数字游民这种新型职业提供场所?
当然,也有人会说,现代浮躁的设计行业对年轻人不友好,他们要兼顾理想和生存。在我看来,行业总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生变化,相互匹配很重要。设计也分娱乐圈和影视圈,要找对片子和出场的角色,不合适也不能勉强。
对于设计师来说,要成为这方面的精英,扎实基本设计,形成自己的思想,不做电脑搬运工。高明的设计应该是顺应自然和场地,让地方来设计,而不是你设计了地方;业主也是,要不自己非常专业,或是行业的引领者,否则要让专业团队来做比较好,减少弯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