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思想通史 第4卷 下》简介
《中国思想通史 第4卷 下》这本书是由.侯外庐主编创作的,《中国思想通史 第4卷 下》共有91章节
1
第十三章 朱熹的思辨哲学及其反动的正宗性质
...
2
第一节 朱熹的思辨结构与客观唯心主义世界观
朱熹字元晦,后改仲晦,婺源人,生于宋高宗建炎四年(公元1130年),卒于宁宗庆元六年(公元1200年),出身于“婺源著姓”。他的著作很多,最重要的有《晦庵先生文...
3
第二节 朱熹的自然观、社会秩序论及其品类存在说
“天人合一”的神学原理是中国中世纪唯心主义哲学的一个核心,这在朱熹也不例外。朱熹哲学的目的即在于把封建主义的品级结构归结于神所决定的自然法则,因而在他的理论中,...
4
第三节 朱熹的人性论
上面两节对朱熹关于作为绝对实体的“理”这一唯心主义理论作了一些分析,也对其社会秩序论和自然哲学作了一些批判,但朱熹的哲学,作为封建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归根结底是...
5
第四节 朱熹的唯心主义的“格物致知”说
朱熹思辨哲学中的“理”,如前节所指出的,是一种“无人身的理性”,按照“物物各有一太极”的原则,它可以变现为各种各样的化身,而这些化身都不是通过普通的方式所能认识...
6
第十四章 陆象山的唯心主义“心学”
...
7
第一节 陆氏宗法家族和陆象山的身世
陆象山是宋明两代主观唯心主义一般所谓“心学”的开山祖。这种“心学”,有其所从产生的社会根源,也有其理论上的一定承传关系。《宋元学案》论陆象山的学术渊源,有如下一...
8
第二节 陆象山的社会思想及其社会根源
陆象山生活于宋室南渡之后偏安的时代。当时宋金之间的斗争,并没有因和议派当权而和缓下来。另一方面,中国封建制社会后期的经济发展,阶级关系的再编制,产生了若干新的矛...
9
第三节 陆象山的唯心主义世界观
陆象山的主观唯心主义“心学”,把“心”作为客观世界的根源,认为客观世界是从主观意识或“心”派生出来的。从禅宗“性中万法皆见,一切法自在性”(法海集记《六祖施法坛...
10
第四节 陆象山的直觉主义的方法论
对应于陆象山的主观唯心主义世界观,在认识论、方法论方面,他提出“存心”、“养心”、“求放心”等诉之于直觉的主张。这种主张,与禅宗所尚的顿悟,“豁然还得本心”(《...
11
第十五章 陈亮思想及其反对思辨哲学的战斗性格
...
12
第一节 陈亮思想的学派性
陈亮字同甫,原名汝能,学者称为龙川先生,浙江永康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卒于光宗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陈亮出身于普通的庶人之家,所谓“...
13
第二节 陈亮的军事、政治观点
陈亮在南宋时期的“和”、“战”问题上,是坚决的主战派。他曾数次给孝宗上书,分析当时的局势,要求扭转妥协求和的苟安局面,奋力从事于“中兴”、“复仇”的事业。与此相...
14
第三节 陈亮哲学思想的根本倾向
陈亮没有写过专门的哲学论著,他自己对于哲学问题也没有做过系统的研究,这就增加了人们在这个问题的研究上的一些困难。但我们只要经过全面分析,就会发觉陈亮的社会政治观...
15
第四节 陈亮与朱熹之间理论斗争的实质及历史意义
我们在考察了陈亮的生平、哲学思想及其军事的、政治的观点以后,进而再考察在学术思想上他对于以朱熹为代表的道学家所进行的理论斗争。...
16
(一)论争中有关基本的理论根据的对立
在上两章中,我们已经谈到过朱学与陆学的争论是属于唯心主义阵营内部的派别斗争,而从左的方面来对朱熹论战的则是陈亮和叶适。陈、叶对朱的斗争无疑地具有唯物主义与唯心主...
17
(二)论争中有关历史观点和人道观念的分歧
王霸义利之辩中所涉及的问题之一是复古主义与历史批判论之间的斗争,是退化论与进化论之间的斗争。按照朱熹的说法,历史是倒退的,即从三代以上的天理统治的世界堕落为三代...
18
(三)论争中有关政治理论的分歧
按朱熹的僧侣主义的说教,政治可以完全离开实际情况而取决于内心中的天理对人欲的克服,取决于人心的正与不正。这和陈亮之以实践与事功为政治的出发点与归宿,显然是背道而...
19
第十六章 叶适的唯物主义思想及其对哲学遗产的批判
...
20
第一节 永嘉学派从道学反对派到异端的转化和叶适的地位
清儒全祖望(公元1706—1756年)的《水心学案序录》中说: “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而水心断龂其间,遂称鼎足。”(《宋元学案》卷五四) 这...
21
第二节 叶适的开明的社会思想及其局限性
上节已经说过,就事功来剖析义理是永嘉学派的特点。它所以要坚持这种见解,从理论战线来看,固然如黄宗羲所分析的那样,是“鉴于一种闭眉合眼,蒙瞳精神,自附道学者,于古...
22
第三节 叶适哲学的唯物主义实质及其对哲学遗产批判的意义
永嘉学派的特点,诚如黄宗羲所说,在于“教人就事上理会,步步着实”,叶适自己也说:“欲申大义”、“图大事”,就必须“务实而不务虚”。但是,“考亭之徒”却把它“目为...
23
第十七章 封建社会后期道教的传统及其僧侣主义
在一定的时代,特别是在中世纪,宗教是统治阶级的思想,同时也是当时的统治思想。在中国,中世纪的宗教没有形成如欧洲那样一神教或所谓“世界的宗教”的统治形式,各代王朝...
24
第一节 隋唐五代的道教及其与封建政治的关系
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在中世纪,随着封建制度的发展,基督教形成为与封建制度相适应的宗教(见《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道教也是如此,在南北朝以后,适应着封...
25
第二节 宋元时代的道教及其与道学的关系
经过晚唐、五代的动乱,道教在北宋重新取得了恢复和发展。为了给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制造神学的根据,宋真宗曾利用道教,亲自导演了一系列见神见鬼的喜剧,而以天书下降为这...
26
第十八章 宋元之际黄震和邓牧的进步思想
...
27
第一节 黄震的思想
黄震字东发,原籍浙江定海,后为慈谿人,学者称他为于越先生。 宋理宗宝祐四年(公元1256年),黄震登进士第。在南宋末年的政治生活中,他在某些方面的见解比较同意叶...
28
第二节 宋元之际邓牧“异端”的社会空想
邓牧字牧心,浙江钱塘人,生于宋理宗淳祐七年,卒于元成宗大德十年(公元1247—1306年)。 邓牧是中国中世纪的“异端”思想家,他自称“三教外人”,以表明他不列...
29
第十九章 元代马端临进步的史学思想
...
30
第一节 马端临对杜佑、郑樵史学传统的发展
马端临是元初的大历史家。他所著的三百四十八卷的《文献通考》,是中国中世纪仅见的历史巨制。但他在当时并不著名,《元史》没有为他立传,关于他的生平事迹流传下来的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