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周密(1232~1308)字公谨,号草窗、蘋洲。祖籍山东济南,祖先曾居历山下,又曾住华不注山南,所以他自署“历山周密”,又自号“华不注山人”。其曾祖周秘随宋高宗南渡后,周家四代寓居吴兴(今浙江湖洲)弁山,因此周密又自号“弁阳老人”、“弁阳啸翁”、“四水潜夫”。

宋理宗绍定五年(1232),周密生于富春。其父周晋当时任富春令。理宗景定二年(1261),二十九岁的周密出仕,任职于临安府(今浙江杭州)和剂局。度宗朝,任两浙转运司干办公事监丰储仓。端宗景炎元年(1276),任义乌县令。南宋灭亡后,周密隐居不仕,依傍妻党杨大受、杨大芳,闭门著书。元武宗至大元年(1308)去世。

周密家学渊源久远,底蕴丰厚,曾自叙云:“五世祖同州府君而上,种学绩文,代有闻人。”其曾祖父秘、祖父珌及外祖父章良能都位居要职,耳闻目接,“岁编日记”,广采博记下许多朝野掌故,为日后周密潜心著述留下了许多宝贵资料。其父周晋亦博览群籍,收藏有四万二千多卷书、一千五百多种金石之刻,这对日后周密遍览群籍、精于考辨产生很大影响。

在审音辨律、填词谱曲方面,周密曾师从紫霞翁杨缵,《浩然斋雅谈》、《癸辛杂识》后集、《齐东野语》、《蘋洲渔笛谱》等书中都留有周密向杨缵学习音律、填词谱曲,推许他为知音的记载。

周密家学传统悠久,又得章良能传授,还得杨缵指点,年轻时便有文名。至南宋灭亡后,又潜心于著书立说,笔耕不辍,因而一生著述丰富,涉猎极广。据传有著述四十余种,流传至今尚有二十余种。其中诗集《蜡屐集》(一作《草窗集》),典雅工丽,异于晚宋诗人的作品。词集《蘋洲渔笛谱》(《草窗词》),步尘姜夔,格律严谨,字句精美,曲折地表达了亡国之痛。笔记杂著有《癸辛杂识》、《齐东野语》、《志雅堂杂抄》、《浩然斋雅谈》、《武林旧事》、《澄怀录》、《云烟过眼录》、《浩然斋视听抄》、《浩然斋意抄》等。此外还选编南宋词成《绝妙好词》。

《齐东野语》是周密的重要作品,也是宋代笔记名著。周密用“齐东野语”命名自己编撰的书,一是要表现自己不忘父辈志趣、不忘故园的情感,即他说的“余世为齐人”,“余故齐,欲不齐不可”;二是表明自己秉笔直书的风格,即“务求事之实,不计言之野”(《齐东野语》自序)。

《齐东野语》保存了不少南宋史料,这是它的一个重要价值。书中史料的来源,一方面辑录自著者先人的旧闻,即周密曾祖父、祖父、外祖父留传的日录及其它杂书;另一方面则是作者亲自取材于当时事件参预者的第一手材料,如《端平入洛》文末作者自称“此事得之当时随军幕府日记”,《二张援襄》文末自注“此事亲得之襄州顺化老卒”。所以他在书中所记的南宋史实,如《张浚三战本末》、《绍熙内禅》、《诛韩本末》、《端平入洛本末》、《胡明仲本末》、《李全》、《朱汉章本末》、《邓友龙开边》、《淳绍岁币》、《巴陵本末》、《景定行公田》、《景定彗星》、《二张援襄》、《嘉定宝玺》、《张仲孚》等,都可与其它记载史实的著作互为参证,极有价值,正如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所评价的“足以补史传之阙”清代李慈铭《越缦堂读书记》(下)所称赞的“宋末说部可考见史实者,莫如此书。”这些评价是公允的。

《齐东野语》记录了宋代特别是南宋文坛掌故、文人轶事,探讨了一些文学现象并作出评价,这是它的又一个重要价值。《诗用史论》一篇揭示宋代咏史诗与史论的相互关系,并分析出咏史诗袭用史论、史论引证咏史诗两种情况,指出它们之间是一种脱胎关系。《诗用事》则认为“今人或以用事多为博赡,误矣”,标示作者反对诗歌滥用典故的主张。《作文自出机杼难》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认为“大抵作文欲自出机杼者极难”。其它记文坛掌故、文人轶事,如《洪景卢》记洪迈自矜,《清凉居士词》记韩世忠晚年吟诗填词善书,《姜尧章自叙》记姜夔身世、交游等,都从侧面展现了南宋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周密博学多识、精于考辨在《齐东野语》中表现十分突出。《避讳》一篇详列从西周到南宋避讳实例。《古今左右之辨》辨析古代“尚左”“尚右”的风俗礼节,都有助于增加读者的史识,有益于读史者特别是年轻的学生在读史时参考。

《齐东野语》还杂记医药、天文、文物、典籍、音律等,尽管内容庞杂,但也可以提供借鉴。《经验方》等篇记医理与药方。《针砭》记针灸的功用。《算历约法》记历法,都有一定的价值。

《齐东野语》版本较多,最早有元刊本,后又有明代胡文璧重刻本。通行本分二十卷本和一卷本两类。较好的二十卷本有:(一)涵芬楼《宋元人说部书》中夏敬观据元刻明补本校本。(二)《稗海》重刻本。(三)毛晋汲古阁《津逮秘书》本。(四)《学津讨原》本。较好的一卷本有:(一)影明刻《历代小史》本。(二)委宛山堂《说郛》本。(三)《宋人百家小说》本。一卷本有较多的缺点,选录极少,校刻不精。

编选者以毛晋汲古阁《津逮秘书》本为底本,选编了《齐东野语》如下内容:(一)南宋史事。(二)文坛掌故、文人轶事、文物典籍等。(三)医药以及其它。

编选者才疏学浅,敬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张黎阳

199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