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学

道学

伊洛之学行于世,至乾道、淳熙间盛矣。其能发明先贤旨意,溯流徂源,论著讲解,卓然自为一家者,惟广汉张氏敬夫、东莱吕氏伯恭、新安朱氏元晦而已。朱公尤渊洽精诣,盖其以至高之才、至博之学,而一切收敛归诸义理。其上极于性命天人之妙,而下至于训诂名数之末,未尝举一而废一。盖孔孟之道至伊洛而始得其传,而伊洛之学至诸公而始无余蕴。必若是,然后可以言道学也已。

此外有横浦张氏子韶、象山陆氏子静,亦皆以其学传授。而张尝参宗杲禅,陆又尝参杲之徒德光,故其学往往流于异端而不自知。程子所谓“今之异端”,因其高明者也。至于永嘉诸公则以词章议论驰骋,固已不可同日语也。

世又有一种浅陋之士,自视无堪以为进取之地,辄亦自附于道学之名。裒衣博带,危坐阔步,或抄节语录以资高谈,或闭眉合眼号为默识。而扣击其所学,则于古今无所闻知;考验其所行,则于义利无所分别。此圣门之大罪人,吾道之大不幸。而遂使小人得以藉口为伪学之目,而君子受玉石俱焚之祸者也。

韩侂胄用事,遂逐赵忠定。凡不附己者,指为道学,尽逐之。已而自知道学二字本非不美,于是更目之为伪学。臣僚之荐举,进士之结保,皆有“如是伪学者,甘伏朝典”之辞。一时嗜利无耻之徒,虽尝自附于道学之名者,往往旋易衣冠,强习歌鼓,欲以自别。甚者邓友龙辈附会迎合,首启兵衅,而向之得罪于庆元初者,亦从而和之。可叹也已。

注释:

①伊洛之学:邵雍、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的学说。邵雍,字尧夫(宋真宗至宋神宗时代人),唯心主义哲学家,著《皇极经世》和《伊川击壤集》,主张“先天说”。周敦颐(宋真宗至宋神宗时代人),唯心主义哲学家,有《太极图说》、《通书》等著作。朱熹所著《伊洛渊源录》以周敦颐为首。周敦颐提出了“太极”的概念。程颐、程颢合称“二程”,洛阳人,继承了周敦颐的学说,提出“天下只是一个理”,把“理”视为宇宙的本体,有《二程全书》传世。

②乾道、淳熙:南宋宋孝宗年号。乾道(1165~1173)、淳熙(1174~1189)。

③溯流徂源:探源溯流。

④“惟广汉张氏敬夫、东莱吕氏伯恭、新安朱氏元晦而已”:张栻,字敬夫,号南轩,世称“南轩先生”,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人,曾任吏部侍郎并侍讲,官至右文殿修撰。推崇周敦颐《太极图说》,以“太极”为万物本原;主张知先行后。著《论语解》、《孟子说》等。吕祖谦,字伯恭,人称“东莱先生”,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编纂《皇朝文鉴》。哲学方面,兼取陆九渊、朱熹之长,有《东莱集》等著作。朱熹,字元晦,南宋哲学家。张栻、吕祖谦、朱熹齐名,时称“东南三贤”。

⑤“此外有横浦张氏子韶”等句:张载,字子厚,北宋著名哲学家,世称“横渠先生”。周密可能在书中误写张载字号。陆九渊字子静,号存斋,世称“象山先生”。“心学”创始人,提出“心即理”,“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⑥永嘉诸公:指薛季宣、陈傅良、叶适等人,因他们都是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故如此称呼。他们反对朱熹、陆九渊的理学,提倡功利之学,当时形成“永嘉学派”。

⑦裒衣博带:宽衣大带。

⑧危坐:端坐。

⑨赵忠定:赵汝愚,“文定”为其谥号。

⑩兵衅:战争,兵祸。

⑪庆元:南宋宁宗年号(1195~1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