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一座村庄的名字,千余年没有更换,这种穿透像经久不息的呼唤。

我们游走在神话、小说与历史本相之间。西晋末年,许逊衣冠南渡,是这次空前的人口、经济、文化大转移后,民间制造的一位大神。许逊是正史之外的人物,所代表的是民间立场,他的神迹与故事隐藏在南昌众多的地名里,把这些地名串起来,就是一位英雄史诗般的人生。许逊从祖母的身边出发,慈母村成了许逊这个地域文化符号的发源地之一。

许逊从小带着一种生命的痛感。明代《道藏·许逊别传》:“许逊七岁无父,力耕负薪养母,与寡嫂共田桑,自取其荒。”母性的光辉照耀着一位英雄的成长,而英雄毕生的救世情怀,使这份源于一个家庭的母性意义上升到一方水土对她们的崇高敬仰。

祖母万氏对于许逊的人格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她系三国吴人,豫州尉万宏之女,嫁与许逊祖父许炎。《万寿宫通志》说:“世传母性廉贞,塞渊温和,慈祥普著的口碑咸称慈母。”而许逊的母亲何氏日复一日,每天撑船摆渡接送许逊读书,那条河道至今尚存,称“母撑港”。

许逊少年时代经历的一件意外事件,使他对母性的理解更加刻骨铭心。那天田猎,许逊射中一只母鹿,腹中鹿胎堕在地上,母鹿不顾箭伤,伤心欲绝,反复舔其子,直到死去。许逊大惊失色,折弓弃矢。

母性的慈爱与坚韧,最终成为许逊英雄史记中的两大基石。

人类与大自然是一对矛盾统一体,中国是一个农耕大国,河湖密布,水患是民众生存的天敌。滔天洪水给民众带来极度的恐慌,老百姓流离失所,奔逃四方的孤苦是许逊很熟悉的感觉。许逊治水被民间演绎成惊心动魄的神话故事,英雄也由此横空出世。

乡野苍茫、朴素,慈母村是一份古老的文本

晋代士大夫、缙绅避乱南迁,中原文明首次抵达南方。南方地理环境上的安宁提供了人类生存的必备条件,为江西鱼米之乡的确定和文化崛起进行了基础性的准备。

许逊建立了以万寿宫为祖庭的宗教化的意识形态体系,他不仅被供奉为一方水土的保护神,也是江西最重要的本土信仰。万寿宫也逐步成为江西人的脚步,对外文化输出和商业往来具象性的名称和建筑。

乡野苍茫、朴素,慈母村是一份古老的文本。在中国壮阔的治水史上,传说中只有许逊罕见地羽化成仙,全家42口,拔宅飞升,连鸡犬也随之而去。或许此刻许逊会在云端眺望慈母村,他的祖母葬于此地,碑上写着:江西福主慈母万氏娘娘。一种悲悯瞬间放大,万氏家族陪伴慈母村这个名字不离不弃,亦是一千多年。

慈母墓就在村旁的田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