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

坐落在现青山湖区罗家镇内的谢埠镇,是当时国民党南昌县政府所在地,因其东临抚河,为易守难攻的险要地带,是国民党部队扼守南昌的东大门。

1949年5月10日,二野前敌委员会命令第四兵团做好接管南昌的准备。5月16日,第四兵团第13军第37师在贵溪接到陈赓将军的命令:抢渡抚河,挺进南昌。

陈赓将军为什么把这个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交给第13军第37师呢?

关于同意陈赓率军解放南昌的电报

1949年5月21日,关于谢埠之战的电报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个部队与陈赓将军的渊源与光荣战史。第37师的前身可以追溯到红1军第3师第7团,曾在被称为红军“空前大捷”的苏家埠战中生擒敌总指挥厉式鼎;抗战时期改编为八路军第129师第386旅,陈赓任旅长,打出了“两伏七亘村”“神头岭伏击战”等经典之战;解放战争末期改编为第37师,又在临浮战役中全歼胡宗南的“天下第一旅”。

陈赓既是南昌起义的参与者,又是这个师的老首长,所以,用这个战功显赫的主力师做解放南昌的急先锋,陈赓将军自是成竹在胸,胜算在握。

新中国成立后,原第37师师长周学义口述回忆录记载:“天连续下着大雨,部队沿着泥泞的田间小道向南昌轻装疾行,只用了两个昼夜便跃进了300余里。”据江西省档案局相关史料记载,1949年5月19日,解放军部队已经集结在抚河东岸,根据侦察员的报告,驻地对面的谢埠镇驻扎着国民党南昌县保警大队,战斗力不强;南昌城内有桂系夏威兵团数万人,正准备西逃。经过审慎分析研判,第37师决定“立即抢渡抚河,首先歼灭谢埠之敌,尔后向南昌挺进,相机解放南昌,并协同兄弟部队追歼西逃的白崇禧主力夏威兵团”。

5月20日凌晨1时,第37师第110团接到命令,从南昌东南30里的河里绿村强渡抚河,迅速占领谢埠镇。当天下午,第110团抵达当时南昌县茌港镇。茌港位于现南昌县武阳镇抚河东岸,南靠进贤县,西邻向塘镇,距省会南昌市区30公里,离现在的南昌县城莲塘镇12公里。因靠近抚河,占水运之利,造就了商业资本活跃,旧志载“上通抚州建昌两府,为进贤往来通衢,水陆交会之所”,茌港和谢埠、三江口并称为抚河三大古镇。第110团官兵活捉了镇长涂谦,并命令涂谦带劝降信到南昌县政府去劝降。时任国民党南昌县县长萧谦闻讯弃城潜逃,走之前,他委托县政府秘书钟桂林代行其职,率领保警大队维持地方治安。

钟桂林是教师出身,20世纪30年代在南昌市进贤门小学从事教师职业,后来任南昌市二郎庙小学校长,抗战爆发后开始从政,1949年时任南昌县政府秘书。钟桂林接到涂谦带来的劝降信后,眼看大势已去,迫于形势,迅速召集保警队指导员左屛北、第一中队长曾庆标等人商议,当即决定向解放军投诚,并命县保警大队400余人缴械投降。

5月21日凌晨,解放军兵不血刃占领了谢埠。接着,第110团迅速向前推进,到谢埠的板溪李村、南嵩、北嵩和东湖贾村、万家庄、梧岗一线,等待后续部队一起挺进南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