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埠的天主教堂在上街,万寿宫在下街,在一条街上,各居一侧,印证谢埠的繁荣,也隐喻谢埠在同一个历史纬度上,外来宗教与本土信仰的无声对峙。

基督教派在唐代时期已经来到中国,当时称为景教。明代,利玛窦、罗明坚的到来,江西开始见识这一西洋的教派,尤其利玛窦在南昌居住,曾经在万寿宫内不肯跪拜,与民众发生争执。到了清代,雍正、乾隆、嘉庆等皇帝严行禁教。

基督教的盛行是时代的产物,鸦片战争为分水岭,一个个不平等条约签订之后,从通商口岸纵深至内陆,在江西传播的主要是天主教,首先进入这块土地的是咸丰年间的法国天主教士,九江至南昌一线,教堂遍布。1901年,江西从教信徒的人数远远高出邻省。光绪末年(1908),据统计:江西各省厅、州、县,天主、耶稣两教,华式、洋式各教堂,共有三百余处。谢埠的天主教堂正是在光绪时期由法国人建造。

从谢埠教堂的红石窗和石雕依然可以窥视到昔日的华丽与壮观

江西是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根深蒂固的区域,儒道二教源远流长,天主教的渗透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秩序、习俗产生了尖锐矛盾,这是民众信仰的极大危机,也是晚清江西动荡的根源之一。隔阂是深刻的,冲撞和抢夺信徒异常激烈,基督徒视非基督同胞为魔鬼,非基督徒则认为基督徒不是良民,甚至流传起一句民谣:“未入教,尚如鼠,既入教,便如虎。”因为无法和解,以致近代教案密集不断,1862年到1908年间全省可查教案三千余起,最为突出的南昌教案甚至轰动全国。

走进教堂,在时间的蠹蛀下,逼人的阴森扑面袭来;杂草丛生,瓦砾遍地,一脚下去,就有难以言说的痛觉升起。教堂占地七千平方米,东为男堂,西为女堂。揣摩它的轮廓和建筑材料,从钟楼、十字架和红条石小窗、浮雕等细节依然可以窥视到昔日的华丽与壮观。一方面传教士有负面记录,另一方面也不能否定他们做过的慈善公益、开办学校和医院等,客观上推动了江西近代社会事业的发展。谢埠天主教堂的南半部分就是洋学堂,许多教民免费在这里就读,尤其值得一提的,在抗战时期,教堂收留了大量避难百姓,尤其是女性,避免被日军欺凌。随着谢埠的衰微和时代变迁,教堂转换了几次身份,曾被改为小学、粮仓以及公安部门的拘留所。

谢埠教堂

谢埠教堂是曾经的南昌县政府所在地

谢埠街约一公里长,另一头的万寿宫不仅是赣人本土信仰的集结地,也是江右商帮文化的象征性建筑,全世界现存的万寿宫已有一千多处。谢埠的万寿宫南墙大门上镶嵌了两块青石,其一刻着万寿宫,其二标识着“谢埠义渡公局”的字样。所谓义渡公局,是管理谢埠水面摆渡的公益性机构。这两块青石解读了万寿宫的现实功能,它的每块青砖上都有“万寿宫”三个字,建筑的墙面围成“口”字型。万寿宫是这片土地上老迈的灵魂,沾着水乡的温湿,好些年前,群众还在里面看大戏,听采茶调,现在与谢埠教堂一样,逃不出路断人稀的宿命。

天主教堂与万寿宫是两个精神世界,谢埠人流骈集的景象一去不返,它们是时代的标本,黄昏里的两幢建筑,成为寂静的一部分,似乎不会再有精神的灯盏在里面亮起,如今,倒像是垂垂暮年中彼此的守望与陪伴。

谢埠的万寿宫南墙大门上的青石刻着“谢埠义渡公局”字样,它的每块青砖上都有“万寿宫”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