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婚贺郎棠溪秦

结婚贺郎棠溪秦

结婚贺郎是青山湖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发展历史至今250余年。结婚贺郎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它对传承中华文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青山湖区罗家镇秦坊村位于鄱阳湖南、南昌市区东郊,结婚贺郎民俗发源于罗家镇秦坊村棠溪秦家(东房)自然村。结婚贺郎风俗起源于清代康乾盛世。娶亲嫁女,是中国人的终身大事。那时候,秦坊村棠溪秦家东房有一位私塾先生秦日松,他率先倡导婚宴宴请宾客时,在结婚当晚的酒席上进行贺郎,即唱贺郎歌,当地称为“打贺郎歌”,把结婚庆典操办得更隆重喜庆。结婚贺郎这一民俗由此在当地时兴。

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婚贺郎逐渐成了当地的一种风俗,而且辐射附近周边地区,程序不断细化,内容慢慢丰富。从以前的歌贺新郎、传花轮贺、吹打锣鼓渲染,到讲究伦理礼仪、贺郎歌的文采、贺郎歌歌尾加花唱法等等。

结婚贺郎这种在当地婚庆典礼中至关重要的活动,主要有以下几步。

一、发烛:在鼓乐声中点燃由新郎母舅送来的硕大龙凤花烛。

二、安席:结婚东家给母舅安席,把母舅的喜席安排在喜堂上首主要位置,然后母舅给结婚的外甥安席。随后,全体来宾坐定,贺郎酒的席位安排好了。

三、出菜:由主厨先出鱼、肉、笋、条子四大盘。即寓意年年有余的红烧全鱼、红火富有的红烧肉、节节高升的红烧竹笋、金条满贯的红烧油豆腐条。每出一盘菜,鼓乐手便要吹吹打打一番。

四、传花:出完四盘菜后,从厨房开始,由主厨将插有状元花的豆干,唱着贺郎歌传到喜堂上首母舅桌席上。插花豆干传到哪桌,哪桌就得唱贺郎歌。这块方正豆干用红纸包裹,意为逗子逗孙,发达绵延。

五、传花轮贺:插花豆干传到母舅席上,由母舅首先打出贺郎歌,每桌打出贺郎歌数量要成双数,这桌席唱完,插花豆干传至下一桌席,一般是从上首传到下首,右边传到左边,一桌一桌传,一桌一桌贺唱。传贺到最后一桌,插花豆干又返回传到母舅桌席上续贺,如此轮番打贺郎歌。

秦坊结婚贺郎

六、收花散食:打贺郎歌一般贺到夜深,到此时原有的热烈气氛逐渐淡化。结婚东家便指使厨房主厨打出“收花散席”的贺郎歌,歌毕酒席结束。

七、打花烛进房:酒席结束,东家指示数名男丁,举着未燃尽的龙凤花烛送入洞房,意思是送烛光火种到新房,让它延嗣绵远,发扬光大,贺郎仪式结束。

与此同时,在结婚贺郎的酒席上,唯独新郎独坐上首一桌,并安排两名未婚男童作陪,新郎这时一副新郎官派头,头戴礼帽,帽插官花,身上披红挂彩,居高临下,聆听众宾客贺来。

结婚贺郎与喝喜酒同时进行,其他桌在打贺郎歌,而没轮到的桌照常喝酒。

贺郎歌歌词大多为吉祥字眼,颂古唱今,歌词押韵,一人先唱,到歌尾席上宾客一同伴唱齐贺,一曲贺郎歌终了,乐队随即鼓乐吹奏一番,又唱又贺,喜气洋洋。

结婚贺郎源于人们祈求上苍赐予风调雨顺,时至今日已成对社会美德的颂扬。通过母舅坐上,教导后人对长辈尊重、对父母孝顺、婆媳之间关系要融洽。一直以来,结婚贺郎这一风俗在棠溪秦家及周边影响深远,促进了家庭和睦、社会团结安定。因此,挖掘和保护棠溪秦家的结婚贺郎风俗具有重要的传统民俗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