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二)

在解放南昌的档案资料中,记载谢埠之战的档案尤为引人注目。谢埠之战规模不大,却是解放军渡江战役后最为惨烈的一场战斗,也是解放南昌的最后一场战斗,对南昌解放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解放军突然占领谢埠,国民党大为惊恐。然而,就在解放军打算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直取南昌的时候,1949年5月21日黎明,白崇禧令驻扎在南昌城郊的夏威兵团188师和175师共1万余人,分三路包围我军第110团,企图夺回谢埠,迫使立足未稳的解放军退回抚河东岸,掩护南昌守敌主力撤退。

夏威并非等闲之辈,他和白崇禧是广西陆军同学,继李宗仁之后,任桂系王牌军第7军第二任军长。在著名的湘江之战中,彭德怀红三军团的主力师、李天佑任师长的红5师就是遭到夏威部队猛攻,损失三分之二的兵力,只剩下包括伤员在内1000余人。此次,夏威兵团是由上海败退而来的,5月2日才进驻南昌,手下有1万多人的部队。

第110团凌晨才占了谢埠,天刚亮对方就打了过来,国民党军反应和行动速度之快,令第110团猝不及防。敌军意图很明显,把第37师先头部队赶下水,阻止后续部队渡河。第110团兵力仅为敌军的三分之一,而且没有纵深没有退路,又遭敌突袭,结果第3营被隔离包围,其他两个营也面临重兵,“战斗英雄”团长吴效闵又一次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陈赓大将夫人傅涯在为吴效闵儿子吴森所著《吴效闵少将》作序时曾回忆说:“说到吴效闵,我对他印象很深。因为在陈赓的几员战将中数他文弱年轻,戴一副深度近视眼镜,个头不高,很瘦,一眼就能看出是个读书人。参军后,一直做政治工作。刚调到386旅时,许多同志并不看好这个‘眼镜主任’。”

在残酷的战场上,命运之神只垂青于勇敢而有智慧的勇士。歼灭国民党“天下第一旅”时,吴效闵是团政委,团长负伤,他明智果断率部同敌人一起进村,以近战、村落战巧妙地将敌切割歼灭,活捉了国民党中将旅长黄正诚。战斗结束,陈赓下令政工干部出身的吴效闵阵前转为军事主帅团长。从此后,他更是一发不可收。从直捣国民党第五兵团部到淮海战役堵住第5军,从围歼黄维兵团到南昌城下火线止住溃退,都留下了吴效闵将军的身影。

“有带头冲锋的官,才有不怕死的兵。”这是许多老兵在回忆吴效闵时常说的一句话。曾担任吴效闵警卫员的宋天发回忆时称:“团长很勇敢,打起仗来一门心思在作战上,根本不考虑什么危险。他的指挥所长了腿,谁要找团长就要到战斗最激烈的地方找。他要往前跑,我们几个警卫员都拉不住。”

在其十多年的战争生涯里,吴效闵带领部队打过不少大仗、恶仗。据老兵们说,跟随吴效闵将军打仗,是胜仗多、败仗少。在每次战斗中,他都能身先士卒,并很好地带领部队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以至于吴效闵将军带出来的部队后来成为了一支能攻善守的主力、尖刀部队。

吴效闵用兵谨慎,抓住时机后又极为迅猛,不但是个刚勇睿智的军事指挥员,还善于做部队思想工作。老战友回忆吴效闵不但能征善战,而且也是一位善于相处、平易近人、心胸开阔的高级领导干部。从一位血性青年学生到历经战火熏陶的一代战将,他很好地完成了由政工干部向军事干部的转型。1949年2月,吴效闵被授予“战斗英雄”的称号。

师长周学义在回忆文章中提到:“我用望远镜隔河相望,只见成群结队的敌人从西、南、北三个方向向第3营围攻。第3营扼守的南北安冲和板溪李村淹没在一片火海中。”情况十分紧急!

在第110团第3营副营长李东海的回忆文章中也描述了当时的战况:第37师渡过抚河的部队只有第110团千余人,而且第3营被敌军分割开,营长安玉峰和副营长李东海各带两个连与敌人展开了村落战。兵力悬殊之下,敌我双方都在争夺坚固建筑物。敌兵已经爬上了屋顶,用十多挺轻重机枪猛射。同时,敌人的山炮、迫击炮、六零炮也在疯狂地轰击着谢埠和抚河渡口,解放军后续部队被猛烈的炮火封锁,无法渡河支援。如果大部队过不了河,第110团势单力薄,不可能一直扛下去。因此,只有一个选项——强渡,而且不能等到晚上,得白天强渡。在这之前,第110团得像钉子一样钉在谢埠镇。陈赓专门给爱将吴效闵发来电报:“要破釜沉舟,沉着应战,坚守阵地,掩护后续部队过河!”为稳住第3营这块重要阵地,团长吴效闵出生入死,临危不乱,并亲临第3营阵前指挥作战。

在敌众我寡、援兵未到的情况下,一场恶战在南昌城外围抚河西岸的王家庄、贾村、五郎岗、板溪李村一带展开。

从21日早上到傍晚,敌军以数十倍于我的兵力发起了8次密集进攻。面对敌人的突然反扑,第110团战士发出“我们愿为解放南昌流尽最后一滴血”“我在阵地在”的誓言,誓死坚守阵地。第3营营长安玉峰趴在一座古庙外的水沟里作战,身上多处中弹受伤也不退下,是两个警卫员拼命把他拖回庙里。这两名警卫员却在返回作战途中中弹牺牲。在板溪李村高地,9连坚守阵地,至死不退。司号员叫连长撤下,却得到连长“人在阵地在”的拒绝。司号员当即表示“我在阵地就在”,硬是把连长换了下去。

据军史资料记载,战后从阵地撤下,9连只剩下包括连长在内的13人,司号员和通讯员都牺牲了。3排阵地只有9班一个班坚守,而且除班长高小雄等3个人外,其余战士都负了伤,子弹也快打完了,高小雄采用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使敌军误以为我军还有主力,始终不敢前进一步。在东湖贾村、王庄一线阵地上,4连机枪班副班长朱林,双腿被炮弹炸伤,只能趴在田地里射击。子弹打完了,他就爬到已经牺牲的战友旁,卸下战友的武器,继续战斗,直至牺牲。

21日上午,第111团、第110团1营赶到增援遭受敌军围攻的第110团2营和3营,与敌军反复冲杀。下午,第109团增援部队赶到抚河东岸,强渡抚河。在激战中,第110团3营再次陷入敌军包围之中,被逼到一片杂草丛生的坟地。战斗更加激烈,双方展开肉搏战。8连连长身负重伤,3个排长全部牺牲,敌军最后冲了上来,8连1排副排长邓富民带着6名幸存战士与敌人拼刺刀,眼看身边的战士先后倒下,子弹也打完了,他便从牺牲的战友身上取下4颗手榴弹,捆在一起,最后拉下了导火索,与敌人同归于尽。下午3时,师长周学义、政委雷起云分别率领第111团、第109团采取分割包围、各个击破的战术,迅速向十华观迂回侧击,将国民党军队175师截断,全面制止了敌军的进攻。桂军见拿下谢埠无望,撤回了南昌城。第13军政委刘有光随后视察3营阵地,动情地说道:“在敌人强大炮火和重兵进攻面前,3营打得顽强,英勇,也很残酷,坚守阵地屹立不动,保证了主力顺利渡河,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的解放军才能创造这种奇迹。”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一些连队伤亡过半,有的连队伤亡率高达九成以上,解放军第37师总共伤亡500余人。

据《南昌县志》记载:“解放军谢埠之战,杀敌一千,自损五百,极为惨烈。” 因为部队冒雨强行军,参战连队的档案淋湿碎化,使得这些为解放南昌英勇献身的官兵多数成了无名烈士。但国家和人民没有忘记他们,有碑为证,有史为据,有文为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