捶头圆子纠纠韧
2025年09月26日
捶头圆子纠纠韧
罗家人聪明肯干,将稻米做成了不同食品。像用糯米做的捶头圆,在南昌气候环境下不仅可以较长时间保存,而且逐渐成为了当地民俗的一部分。
罗家集一带村庄流行捶头圆,因形状像人的拳头,所以又称拳头圆子。
捶头圆是用经过处理的晚糯米粉团捏紧,上锅蒸熟即成。起初,是将处理好的粉团一个个搓圆,再蒸,叫它糯米圆子。但一个一个搓揉成圆子,实在麻烦。特别在春节期间,需求量也大,如何加快制作困扰着村民。
有麻利不守常规者,在制作上为图方便,将粉团一捏,便成了一个拳头状圆子。一捏一个,简单快捷,放进锅里蒸熟,起锅时便形成一个个小拳头型圆子,捶头圆便做好了。而且这种挤捏成型的比搓揉成型的圆子口感更有嚼劲,这种性质南昌话描述叫“纠韧”,也可组成“韧纠”,意思是:非常有韧性,咬不断、嚼不断。多么文雅的古代汉语。南昌土话读出来则成了“究拧”“拧究”“究究拧”,想想这话都口中流涎,这种圆子该是多好吃呀。
捶头圆浸水中可保存较长时间,春节来客了,煮一碗捶头圆,便是浓浓的乡愁。在棠溪湖产粮多的村庄,家家户户都会制作捶头圆,板溪东湖、卢家坊等大村坊村民都特别喜爱。据说在明清时就有这米食制成捶头圆,这象征劳动人民丰收的果实来之不易,是经过艰苦奋斗而获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