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仙士的一世传奇

英雄仙士的一世传奇

正是得益于祖母万氏的精心培育,许逊在罗家集的氤氲山水间获取滋养与学识,得到了快速成长。他赋性聪颖,博通经史、天文、地理、医学、阴阳五行学说,尤其爱好道家修炼法术。二十岁时举为孝廉,26岁时,许逊出外云游,拜著名的西安道士吴猛为师,得其秘传。后又与当时的大文人、地理学家郭璞结交,访名山福地,觅修真炼丹之所。并常用自己的医术为民治病,以自己的德行感化于民,甚得人们的尊敬,享有很高的声誉。

三国吴凤凰三年(274),许逊携带老母妻子,从南昌县长定乡益塘坡慈母村迁到西山。晋武帝时,天下一统,下诏各郡保举孝廉贤能之士。豫章太守苍宁即保举了贤孝的许逊,朝廷诏命许逊为蜀旌阳(今四川德阳)令。许逊终因“朝廷屡加礼命,难以推辞”,便离别老母、妻子,千里迢迢赴任,那时他已经四十二岁了。

许逊在旌阳任职10年,政绩卓著。百姓尊称他为许旌阳,朝廷在他逝世后诏令将“旌阳”改为“德阳”,以表彰其德,该县名一直沿用至今。

惠帝永熙元年(290),许逊弃官东归新建家乡。蜀民在无法挽留的情况下,立生祠画像,奉之如神明。启程之日,百姓纷纷来为他送行,其中一部分竟一直随至西山,并自愿改为“许”姓,定居在他家附近,号为“许家营”(今南昌新建西山许村)。

许逊回家后,在南昌地区为民做了不少好事。民间广泛流传着许真君斩蛟除害和拔宅升天的神话传说。当时适逢江西和两湖一带洪水为患,赣江流域有一蛟龙为害黎民。许逊挺身而出,带领乡民四处治水,斩蛟除孽,更用其精湛的医术,灭除了瘟疫。于是,百姓视他为“神仙”。

西晋永嘉六年(312),许逊在广润门铸了一口铁柱井,称“铁柱锁蛟”井, 下面还安置了八根铁链,锁住孽龙尾, 并作祷祝词和谶语:“铁柱镇洪州,万年永不休!八索钩地脉,一泓通江流。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薄收。地胜人心善,应不出奸谋; 纵有奸谋者,终须不到头。”至今南昌保留有板坊庙、观音桥、观音庙、蛟桥镇等地名,江西各地也留下了蛟潭、蛟井、磨剑石及眺蛟、逐蛟等大量神话传说和历史古迹。

在杀蛟除妖后,许真君仍隐居西山,潜心修道讲学,阐明净明真诠,并于东晋太兴四年(321),在“梅仙祠”(青云谱前身)建道观, 额曰“净明真境”(又名“太极观”),将净明忠孝之道归纳为“忠、孝、廉、慎、宽、裕、容、忍”八字,称为“八字垂训”,并广为传播,深得人心。

东晋自王敦乱平之后,又有苏峻之乱,国力一再削弱。公元356年,晋穆帝举兵北伐,许逊闻讯,不顾年高,奋然请缨从军。

据《孝道吴许二君传》记载,东晋宁康二年(374),许逊修成正果,于八月望日携全家42口,连同鸡犬,拔宅升天。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许逊仙逝当年,许逊的族人许简和当地乡邻在其故居立起了“许仙祠”,祭祀许逊等先辈,从此逐步形成以西山为主的、以家族血缘为纽带的民间崇拜活动。每年八月号“净月”,从初一开始,各地民众纷纷到西山进香,可谓人山人海;家家户户把他祀为“家神”“福主”礼拜。

许逊“拔宅升天”当然是美好的传说,有了神话色彩,如果再添上人格魅力,遥远的神仙变得亲近起来。而真正确立许逊在江西人心目中地位的,是许逊的伟大人格和宗教哲理。

在许真君身上,至少体现了五重值得赞颂的高贵品质:一是廉洁为民,刚正不阿;二是爱国爱乡,忠诚有加;三是抗灾救难,济世利物;四是生态意识、治水理念;五是倡行忠孝净明,道德高尚。这是留给世人的精神财富,至今仍值得发掘弘扬。

时光更迭,岁月轮回,1600多年过去了,历史的洪流在沧桑中曲折延续,但供奉许真君的万寿宫,却在江西乃至中华大地深深扎根,并渐渐成为一种人文精神的象征,万寿宫文化也成为赣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