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家“九月九陈年封缸酒”美名扬
南昌市青山湖区罗家镇各村庄的村民,历来喜爱酿酒。酿出的酒因质量上乘,风味独特,被南昌市民戏称为“罗家茅台”酒。其独特的酿酒工艺,用酒习俗,引人注目。2009年,罗家集“九月九陈年封缸酒制作技艺”被列入了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罗家镇一带,自古河汊纵横,水网密布,因而气候偏寒、湿气较重。加上水田为主,耕作辛苦,因而世世代代,当地人民都需饮酒驱赶湿寒,解除疲乏。
每当春耕大忙季节到来前夜,罗家镇一带家家户户便会取出头年埋藏在地下的一缸缸、一坛坛美酒(也有不埋藏,直接用湿泥封住酒坛口的),敲掉泥封,满屋飘香。一碗下肚,神清气爽,摩拳擦掌,准备农忙。这是春耕生产重要物资之一,这种酒因是清明节气前后取出,俗称“清明酒”。
每逢嫁女喜宴,农家也会取出埋藏地下多年的美酒(还有些人家是一有女儿便准备好了美酒封藏)。这时,敲掉泥封,将浓香扑鼻的美酒款待嘉宾。结婚上梁、添丁贺寿,农家各种喜事宴请,大多饮用这种家酿美酒,已相沿成俗。
这种美酒不是用蒸馏法提取的谷烧酒、粮食烧酒,也区别于用精糯米酿制的甜米酒、酒酿糟,在酒类中归属为黄酒。
封缸酒用料和制作工艺有其独特之处,但青山湖区、新建区和南昌县各村庄此类美酒用料和制作工艺大同小异,最大的区别在于各地井水水质不同,因而酿出的酒口感略有不同,这也只有资深“酒仙”才能品出。
罗家镇代表性的“九月九陈年封缸酒”,产地在青山湖区昌东工业园区胡家村一带,始创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80余年。
罗家人制作封缸酒,精选当年优质糯谷为原料。用类似石磨的竹砻,像推石磨一样转动竹砻,砻去糯谷的谷皮,便得到了略带红黄色的糙糯米。砻谷看似简单,但技术性很强,不能过分操作。也就是砻去的谷皮不带皮糠,糙糯米不能损伤表皮,要粒粒饱满,这样糙糯米营养成分更丰富,造酒原料也更多了。再用风车一扇,吹去轻质杂物,便得到干净的造酒原料,这是第一步。
用冷水将糙糯米充分浸泡涨透,吸足水分后,放入甑中。以柴草作燃料,大灶大锅猛火蒸,锅水沸腾,蒸汽上冲,香味弥漫,一气呵成。
待糙糯米饭蒸熟后,取出充分冷却。这时,酿酒师便会根据酿酒原料多少,取出相应酒药,用相应的冷水化开,和冷却的糙糯米饭均匀搅拌,放入恰当容器中并保持一定温度以利发酵。均匀搅拌的糙糯米饭中间挖一相应圆洞,以利出酒。这些工艺,有点类似用精糯米做甜米酒和酒酿糟,一切全凭酿酒师傅经验。
糙糯米饭成糟了,中间圆洞出酒了,下面工艺与做甜米酒和酒酿糟便截然不同。将糙糯米糟和出的酒倒入大水缸,将相应的井水一桶桶倒入大水缸,水多酒淡,水少酒浓。这时可二次加入冷水化开的酒药,用干净木棍充分搅拌后,水缸上再覆盖一草编蒲团盖,隔气又保温。约一周时间,浓浓的酒香便如野马一样冲出来了。
这还不算完工,还有一道工序叫榨酒。用青竹子表皮编制成细巧的竹榨篮,类似鸡笼,但密不透糟。榨篮口可伸缩张开和合拢。将大水缸中二次发酵好的酒水和糙糯米糟放入榨篮内,锁上榨篮口,用杠子压榨出酒,将刚榨干的榨篮松开放入井水中吸饱水分,再次榨酒,一般可榨取两 到三次酒汁。这些酒汁当地叫头水,也就是头粬。这种酒要略掺些白酒在里面,保存后酒不会泛酸,若掺多了白酒则酒性刚烈。此时,便可将酒放入陶坛、陶缸中封藏了。
榨剩的酒糟也有再次全部倒入水缸中的,倒入一定分量的井水,略补酒药,再次发酵。数天后,透出酒香。依然如前榨酒,但酒汁便不如之前那么浓了。
“罗家九月九陈年封缸酒”制作技艺
最后,榨干的酒糟也不丢弃,可以用来腌鱼腌肉,俗称糟鱼糟肉。也可直接腌起来作菜吃,当地叫“划”起来。还可作喂猪饲料,但一次不能喂多,不然猪吃多了也会吃醉,它美美地呼呼大睡的时候,没经验的户主说不定会大吃一惊,虚惊一场。
所有工序都是手工操作,成酒后放陶坛陶缸内贮存达三年以上,酒的色泽亮红,香气扑鼻。贮存年代越长酒的色泽越深红发亮,入口甜美,香味更浓。
在遵从传统酿造理念的同时,随着需求量增大,其酿造工艺也有所调整、不断创新,以适应大作坊式生产,逐步形成了现在罗家镇“九月九陈年封缸酒”独特的风味与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