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埠古街,千年的繁华与战争

一、谢埠古街,千年的繁华与战争

太阳刚刚升起,夏日早晨的阳光还带着露水, 静静的抚河在微风中泛着粼粼波光,仿佛抚河的心语,在述说着谢埠老街曾经的繁华和失落在远去岁月里的枪声。

历史上的谢埠古街坐落在现南昌市青山湖区罗家镇境内,位于抚河故道北岸,曾经是南昌东大门一个最繁华的街市,也是抚河流域非常重要的一个交通口岸。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这里商铺林立,商贾云集,最多时有一百五六十家,每日经过谢埠的商船约有千艘,南来北往的客商熙熙攘攘,云集岸上。当时有这样一句俗语:“不到谢埠街,不算到过南昌。”1946年至1949年,国民党南昌县政府所在地就设在这里,可见谢埠镇之于南昌城的重要性。傍水而生的谢埠街,因陆运的迅速发展,水运黯然谢幕,抚河运输地位的变迁,便成了谢埠街由兴而衰的最真切的见证。

从明洪武年间建埠之日起,谢埠古街已走过七百个春秋。撩开历史的面纱,谢埠街就像抚河沿岸一颗璀璨明珠,闪烁着昔日的辉煌。谢埠古街曾经是扼守抚河进入鄱阳湖的关键口岸,抚州、樟树、丰城等南来的客货船筏在此集散交易,或停靠休整,或经此驶往余干、九江、湖口,再东往南京、上海出洋,西向武汉、重庆等地,北通大运河抵京师。

谢埠街曾是江南鱼米之乡最富庶的商埠之一,当年的地位,犹如现在南昌的市中心。鼎盛时期,每日河面出入客船、货船、木排、竹筏上千艘,绵延好几里路,形似长蛇阵。纤夫的号子声响彻两岸,雄浑而又悠扬。鄱阳的鱼贩子、抚州的木材商、南昌城里的金银珠宝商人等都云集这里做生意。集中交易以米面、牲畜、竹木、桐油、铁器、土布为大宗,每逢农历二、五、八当集,武阳、莲塘、罗家、幽兰、渡头及附近的农民多会赶来交易。

麻石铺就的街市,白天车来人往,熙熙攘攘,叫卖声此起彼伏,两边饭铺、酒楼、茶馆、客栈、杂货店、竹木行、钱庄等,多悬乌底金字招牌,寓意乌一黄二,也有上悬白底黑字招牌的,意思就是一清二白,都讲究茂盛兴隆,讨个吉利。街上多见大红灯高挂,彩旗迎风飘扬。一到晚上,这里便是“灯红酒绿销魂地,万家灯火不夜镇”。随着外来人口不断聚集,各种信仰与教派的相继涌入,这里又逐步兴建了万寿宫、天主堂等,可谓“一街西东,中外合流;海纳百川,通达天下”。

“一街西东,中外合流;海纳百川,通达天下”生动地形容了谢埠当年的鼎盛与繁华

当年,谢埠河面,丰水期宽达八百米。从宽大码头登上岸,左拐至西端,伫立着一座清朝末年由法国人建造的西洋气派的天主堂,钟楼上高高的十字架直接苍穹。青砖墙面,红石小窗,南昌地区常见的红石浮雕与西式建筑结构混为一体,中西合璧,构造精致。这座教堂据说是法国(也有说是英国或荷兰)人所建,迄今约150年历史。抗日战争期间,为了免遭日军迫害,当地居民会躲进这座教堂里避难。国民政府时期,这里曾是南昌县府的看守所,门楣上还有 “审问室”模糊的字迹。

1949年谢埠解放后,这座老建筑多次转换用途,曾经是做过当地的小学校,后来又成为了粮食仓库。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这座老建筑曾作为南昌县公安局关押罪犯之用。尽管年久失修,但这座经受过岁月洗礼的老建筑,却在南昌人的脑海里留下了珍贵的历史文化记忆。

二郎庙的外墙还残存着谢埠之战留下的弹痕

与教堂遥相呼应的东头,有一座气势恢宏的中式高大建筑群。青砖高墙围成口字形,其南墙大门的上部,镶嵌着两块青石,一块刻有“万寿宫”,另一块刻着“谢埠义渡公局”。走进大门,一幢大屋闯入人们的眼帘。这里是道教信徒朝拜之地,也是衙门开设的义渡局(义渡公局是管理抚河上摆渡的一个公益机构)。日本投降后,谢埠被军事接管,曾为南昌县政府所在地。早年,这里还有三座寺庙:令人庙、二郎庙、五贤祠。香火鼎盛时期,“三庙同唱戏,百店住满客”的景象,还在当地人口口相传的记忆中津津乐道。

由于地处交通要冲,谢埠街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元末,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十八年,1363年,朱元璋为解陈友谅兵围南昌,曾在这一带屯兵20万,为朱明王朝的建立奠定了根基。南昌解放前,谢埠镇除了是当时南昌的一个商业重镇,它还是一个镇守南昌的军事要地,有着“攻打南昌,必先克谢埠”之说。

1949年5月,陈赓率领的解放军部队与国民党守军在这里展开了一场非常惨烈的战斗,也是解放南昌的最重要的一场战斗,这就是已载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的谢埠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