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庙会闹喧天

行军庙会闹喧天

每年农历七月廿一日是行军菩萨的生日神诞,“行军庙会”就在这期间举行。

行军古庙环境清幽,香客众多,为江西省著名的四十八庙之一。“南行军庙会”起源于明代初期,至今有六百余年历史,香客主要分布在罗家镇及南昌市的周边地区。漫长岁月,除遇兵荒马乱或其他特殊年份,一般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盛大“行军庙会”。

一直以来,“行军庙会”推崇善行仁爱理念,倡导善恶有报道义,奉行福缘造化愿景,是当地广大群众自发形成的集宗教祭拜与商贸交流于一体的民俗活动。2009年,“行军庙会”被评为南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从农历七月十八至七月廿一日,“行军庙会”期间,来自南昌地区甚至更远地方的香客信士日益递增。特别是近几十年,庙会异常红火。白天人流如织,行军庙前焚化炉,香烟腾空缭绕,爆竹声嚣;夜晚火光冲天,犹如白昼,十几里之遥也能看到这一片红光。

庙会的前几日,各地的香客善信们就会邀集亲朋好友、左邻右舍,或整个家庭,提前赴会。一则担心庙会期间时值夏末秋初、暑气难耐;二则虔诚一片,趁早行香,及早了愿得福消灾。各路香客善信们三五成群结伴,梳洗穿戴整洁,不分昼夜,甚至风雨兼程。有乘车的,有步行的,有搀扶背驮的,也有沿途跪拜叩行而来的。人流绵延几十里,车水马龙,络绎不绝。香客们如此兴致而来,各怀揣心事,有的求财祈福,有的盼望消灾,有的求子同喜,有的许愿助缘,还有观看热闹的等等。庙会期间,行军庙成了繁华闹市,几条通往古庙的大路,不仅人头攒动,夹道还摆满摊点,售卖香烛爆竹、祭品,食杂鲜果、小吃点心、饰品玩具,应有尽有,琳琅满目。

进入正神大殿,香客们摩肩接踵地鱼贯而入。面对威风凛凛而又慈祥端庄的岑参正神、行军菩萨,他们顿首膜拜,虔诚有加。或给菩萨助油上灯,行香了愿助愿;或击鼓撞钟,抽签问卦。

行军庙会的那几日,还要搭台唱戏,戏文多为人们喜闻乐见的采茶戏。不仅能让香客们排遣一路劳顿奔波和焚香祀神的疲惫,还为亲朋好友创造聚会的契机,更加凸显行军菩萨生日的隆重和对菩萨的一片虔诚与敬仰。

庙会期间,凡是行军庙所属的“八保九村”相关村盘,家家户户同样要祀神祀菩萨,还要大摆酒席,宴请前来赶庙会、观光看戏的亲戚朋友,其场景胜于逢年过节。

七月廿一日子夜零点时分,给行军菩萨烧的第一炷香为“烧头香”,接着烧第二炷第三炷香的算是“烧二香”“烧三香”了。“烧头香”和“烧二香”大多为本庙常来常住的,他们笃信能给行军菩萨烧上第一炷香,或烧上第二炷香能给他们带来好运,得福沾恩,丁财俱旺,无灾无患。由于行军庙这样的香客众多,有此意愿的大有人在,他们个个跃跃欲试。因此,只好在事先通过抓阄或是投标的方式定妥。

行军菩萨神诞生日,七月廿一子夜零点将到,行军庙的工作人员将先前一直在大殿行香的香客逐一清场,让烧前三香的香客优先进入大殿,关闭殿门。首先“烧头香”的香客信士衣冠整洁、披红挂彩,在吹打锣鼓的簇拥下,肃然庄重地给菩萨烧香顿叩,烧化祀品,许愿助愿,击动神鼓、神钟。“烧头香”结束之后,再依次由“烧二香”“烧三香”按规矩实施。

这个时段,各路香客聚集在大殿前广场。硕大的烧化池周边烛光冲天,酷似红霞映照,香烟缭绕,犹如祥云腾空,鞭炮轰鸣,活像神鼓长擂。

古庙周边同样人山人海。烧罢头三香之后,殿门重新开放,殿外等待已久的香客蜂拥进入大殿,各行其是。就这样轰轰烈烈、嘈嘈杂杂地迎来七月廿一的曙光万丈。还有路远的,被其他事耽误的香客还在急不可耐地赶来古庙行军了愿。他们认为当日才是行军菩萨的生日神诞,朝敬菩萨正当时。直到下午,香客们才逐渐稀疏。

香客们给行军菩萨岑参正神烧香了愿过后,都陆陆续续兴致勃勃地返回。很多人会在菩萨面前求张平安符带回家,意在带福回归,保佑灾祸不侵、顺利平安。几乎每位香客都会各自点燃着一根大红香,兴致盎然地带回家,或沿途高举,或插在电动车的尾部,或伸举在小汽车的窗外。他们希望带香烟紫气归来,让福气在家中长存永驻。回家路上,香客们的欢声笑语似条条游龙,蜿蜒通向四面八方,延伸至千家万户。

行军庙会在数百年的进程中逐渐演变成一种社会风俗。人们通过进香朝圣祈求平安吉祥、事业兴旺,寄托自己美好的愿望,对研究中华民俗文化有重要价值。庙会又形成了庙市,带动了一方经济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