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母渡

慈母渡

益塘坡当时只是一个地处偏僻的小洲滩,村里人口并不多,一条小河贯穿益塘坡,将整个村落分成南北两个部分,小河以南住的都是一些家境贫穷的人家。人们虽然过的是清贫日子,但邻里相处融洽,一团和气,互帮互助。小河以北则住的大都是富户,生活比较富裕。因此,在益塘坡以河为界,生活着两种不同境况的村民,南面村落的村民由于穷,自身生活都难以保障,更谈不上到外面聘请教书先生给他们的小孩上课讲学,而经济比较富裕的北面村落就能够办起私塾,聘请先生为他们的小孩讲学。故南面村落的村民如果想让自己的小孩读书识字,只有送他们的小孩过河到北面村落来上学。

许逊的父亲许肃很早就去世了,许逊年幼,全家的生活就全靠母亲何氏勤劳耕种,勉强糊口。何氏是个很有主见的人,虽然家中清贫,但她还是尽全力资助许逊上学。她坚信唯有读书,将来才能出人头地。而许逊上学面临着一个实际困难,那就是到对面的学堂只有过河才能去。为了能让许逊上学,何氏每天早晨都撑着竹筏送许逊过河,无论刮风下雨,一年四季如一日,她从未间断过,即使在自己生病的时候,她也不会忘记托付乡邻送许逊过河上学。由此可见,何氏有着多么坚强的毅力和多么伟大的母爱!

许逊小时候十分聪明好学,的确没有辜负母亲的殷切期望。他5岁上学,10岁就能初解经书大意,从师读书,一目十行,作文写字,不教自会,深得先生的喜爱。此后许逊立志为学,精通经、史、天文、地理和阴阳五行学说,尤其擅长道家修炼之术。他潜心修炼,不求闻达,以孝、悌、忠、信教化乡里,深得乡人尊敬,后来成为道教“净明宗孝”派的创始人,宋代皇帝还封他为“神功妙济真君”。

后人有感于何氏对许逊付出辛勤汗水和宽广无私的母爱,就把当年她撑竹筏送许逊上学的河港取名为“母撑港”,表示对许逊母亲的怀念。随着岁月的流逝,“母撑港”因有许逊这样伟大的人物而逐渐被人所知。在许逊举家迁往新建区西山居住以后,又不知过了多少岁月,益塘坡更换了许多人家,住过其他的氏族,现在已经是一片农田,而寓意伟大母爱的慈母渡至今还留有遗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