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候的我们,就像是一群公主!”
“我跟你说啊,我爸爸从湖北大冶钢铁厂借到南钢支援建厂时,是想着马上可以回去的,但是这里一投产,组织上却不让回了。”生于1960年的程金莲说起这些往事,表情平淡。事实上,她父亲从湖北鄂州来南昌,她还没有出生呢。
程金莲的父亲程良玉是个技术过硬的钢铁工人,在大冶钢铁厂是技术能手。1958年,35岁的他听从组织召唤,带着妻子和4个幼小的儿女南下,支援建设南昌钢铁厂。后来,他妻子又在南昌生了3个孩子。因为不能回鄂州,他一门心思干到了离休。在南昌这个异乡,乐呵呵看着自己的7个孩子开枝散叶,两个进了南钢,其他进了公安等部门;再就是一个个孙辈出生,把根彻底移植到了南昌。老人有福气,前几年才过世,生于1923年的他,要是活到现在也算得上百岁老人。
烧结生产线
南钢工人
程金莲喜欢跳舞,62岁了,身材还保持得不错。她生在南钢、长在南钢,1980年高中毕业后通过招工进了南钢轧钢配料车间,结婚倒是没有像一般的南钢姑娘“肥水不流外人田”,而是找了个南昌“城里”的老公,“那个时候算不得什么谁高攀谁,我们厂子名头可响了!”2010年退休后,她闲着没事,做起了志愿者,是南钢千人志愿者中的一员。
据说,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南钢一直处在调整、恢复和创业阶段,南钢的辉煌是从90年代初开始的。在技改之风的带动下,南钢实施的科研项目数以百计,仅1991年至1995年间,就开发新品种8个,80型42孔焦炉被中国炼焦行业协会评为国家一级焦炉。1996年到2000年,南钢具备了产铁78万吨、钢100万吨、材95万吨的生产能力,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2002年,南钢首次进入中国500强企业排名,并连续多年保持了这种势头。
据介绍,南钢鼎盛时期,全厂职工1.7万人,加上家属,以及相邻的氨厂以及刃具厂,人口超过了当年江西多数县城城区的规模,南钢和附近农村形成了鲜明对比,这片令人羡慕的区域被称作“十里钢城”。厂里完善了保育院、学校、商店、食堂、医院、电影院、澡堂、图书馆、溜冰场、游泳池等几乎一切的生活文体医疗配套,俨然一个相对独立的小社会。
青山湖区南钢街道办事处党政办负责人裘丽出生于1979年,她回忆起自己读书的青葱岁月,依然掩饰不住当年南钢孩子的那种自豪感:“我读中学时加入了学校舞蹈队,那时候文体活动很多,我们经常和南昌市的学校比赛,我和同学们坐厂里调拨的最好的班车进城,准备了丰盛的零食、饮料,让南昌城里的孩子都羡慕;并且,我们比赛一般都能拿到第一第二,地位相当于世乒赛上的中国乒乓球队。从这一点就能看出当年南钢子弟学校的实力,那种优越感让我们这些女孩子感觉自己就像是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