劫后余生的重逢

第一排:右4起李琼、扬帆……
第二排:左2起王元化、于伶……
第三排:左2吴强……
第四排:右1起洪泽、钟望阳……
这是一张普普通通的合影,不,非也。这是一次历经生离死别、同是天涯沦落人重逢后的留影!
1982年8月,党中央为蒙冤23年的“潘扬死党”的所有成员彻底平反,推翻了所有的不实之词。同年深秋,在上海作家协会的大厅,召开了平反后的座谈会。革命年代出生入死的战友、孤岛时期同仇敌忾的文友、解放上海时英姿飒爽的解放军战士,在相隔分离,度过毫无音信不知生死的漫漫长夜后终于有幸相见,这可是非比寻常的聚首一堂,熟悉的容貌朱颜尽失,英武的神态荡然无存,有的霜雪满头,有的佝偻着腰不断咳嗽……九死一生后的见面,没有惊呼雀跃,没有热烈拥抱,而是久久地辨认,仔细地端详,默默地握手;他们纵然有满腹话语要倾诉,纵然有万般感慨要述谈,却都是以一二句的感叹而概之:“你还活着”“没想到还能见面”“ 这是在做梦”……
突然,全场鸦雀无声,所有目光全都投向一个颤巍巍的老人。他戴着一副墨镜,由一位老妇人搀扶着,慢腾腾地向前走,步履维艰……大家终于认出了他——扬帆!一旁陪伴的是他的夫人李琼。
扬帆,这个“潘扬事件”的受害者、上海解放后的第二任公安局局长,他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更是坎坷曲折的一生。20世纪80年代,经过反复审查,在所有的案卷里,居然查不出一桩犯罪实证,他终于结束了25年冤狱生活……
扬帆的双眼只有0.2的光感,已经看不清字,只能凭耳朵听了。他往昔的战友、文友、部下一个个上前与他握手,小声告诉他自己是谁。他迟缓地点头,喁喁而语……
凡是在场的与会者,看着这种应该激动却低调、应该热烈却冷静的久别重逢,无不唏嘘不已。曾记否,就是这些重获新生的“枯藤老树”,当年,热血在黑幕下汇成激流、理想在战火中经受洗礼、赤子之心在暴戾恣睢的囚牢中几乎冷却……岂料,在无望中居然会重见天日,死灰复燃!他们何尝不万分激动,何尝不欣喜异常!然而,长期的磨难、长期的压抑、长期的孤独,已经使他们不善于把自己的喜怒哀乐溢于言表。
“自有清辉千古在,何须佳节一时吟”,这是扬帆《中秋吟月》中的诗句。1942年中秋之夜,陈毅亲临苏北的文化村,兴趣盎然地和阿英、胡考、扬帆等文化人一起赏月赋诗,畅抒情怀。才华横溢的扬帆即兴赋诗一首——《中秋吟月》。诗中这两句诗,岂料在40年后印证了这些浴火重生的老战士的坦荡胸怀。会上,他们没有回首往事,也没有捡拾自己沧桑的历史残片,而是感谢党中央推倒了一切诬陷他们的不实之词,然后互道珍重,竭力掩饰笑容里夹杂着的眼泪……
座谈会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洪泽主持。曾经在30年代与这些受害者一起坚持党的地下斗争或从事左翼革命文艺活动的老友,于伶、王元化、吴强、肖岱……也赶来赴会。
筹划这次座谈会的是当时担任上海文联党组书记的钟望阳。他也曾经受到“潘扬事件”的株连。当他在扬帆的耳边轻声说“我是钟望阳”时,这对有着不凡战斗经历的上下级、老战友,再也没有一言半语的交谈,而是满眼泪花,长时间地紧紧握着手,千言万语尽在不言之中……
会议结束后,与会者合影留念。
照片上的前辈,多数已驾鹤西去。然而,令人深感遗憾的是,有几位曾经与扬帆、钟望阳并肩战斗并共患过难的长者,因不知其姓其名,也就无法加以注明,只得无奈省略。
斯人已逝,影像长存,弥足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