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的海侃和“马”的嘟囔
有一头童言无忌的“牛”和一匹谈吐生风的“马”,就像相声演员出双入对,时不时交头接耳,动不动海阔天空,话题常谈常新。“牛”因健谈被冠以“牛博士”的雅号,“马”因其从容对答获得了“马妞”的昵称。不仅如此,作者还为这一唱一和配有一幅水墨画。这就是《新民晚报》“牛博士和马妞”的对话专栏,一文一画,相映成趣,看似轻松,却蕴含着足够的重量。
我是这一专栏的“粉丝”。作者力透纸背,画笔生花,让读者在方寸之间,纵览世事万象:《一脚踹去》《两牛思考》《三人牧羊》《瞎七搭八》……细嚼其味,虽调侃却一言难尽人间冷暖,以鱼目混珠称王称霸招摇过市、争斗在羊背上三个“绅士”的颐指气使、存在就是合理的海派的得风气之先……我在回味中发笑,在发笑中受到启发和教益,倍感亲切。酿制这一可口美餐的是好友戴逸如。近日,喜获他的新著《般若花开》。书中多数佳作对我来说,犹如曾经采折的一朵带露的鲜花,又似新捡到的一颗色彩斑斓的雨花石。登在报上,豆腐干一块,还是黑白的,此番成集,信手翻看,不觉有一种灿若山花烂漫的感觉。多彩多姿的画面所形成的百花竞秀的叠加效应,蔚为大观,妙趣横生,目不暇接!重读“牛”与“马”的“胡言乱语”,既感受到囿于纯圆的文字之中的犀利和锋芒,也从特有的线条和色彩所创造的灵性和俏皮中,加深理解了跃然纸上的卡通人物的怪异和突兀,由此感悟到对不良社会习气的一针见血的揭露和对官僚主义的辛辣讽刺。文的幽默、画的传神,相得益彰,让人在玩味之中忍俊不禁,或会心一笑,或捧腹大笑,甚至笑了再笑。对画中有异趣、有性灵、有怪诞的芸芸众生人世百态,看了还想看,难忍心头之痒。就在这感慨万端的翻阅之中,不知不觉地得到了深刻的启迪。
初读《陶母封鲊》,瞬间的感悟是,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这一典故使人联想到,倘若为官的没有接受过严格的教诲并严于律己,窃喜于收受小恩小惠,那么,私欲的膨胀必然会导致其利欲熏心而贪得无厌……此一图文的魅力,与其说来自对中华传统美德的怀念,不如说来自对现实生活中官场弊端的深恶痛绝。

星云大师(右一)、戴逸如(中)
我爱看逸如兄针砭时弊、韵味深长的书画,《从丑如流》中荒谬怪诞、不伦不类的“狗才”,虽引人发笑,却并不稀罕。在当今土洋杂处古今并列的年代,乔装打扮的“假洋鬼子”的趾高气扬、涂脂抹粉的“南郭先生”的春风得意、装神弄鬼的“两性人”的左右逢源……从这些作品的立意可以看出,作者的眼光是尖锐的,爱憎是鲜明的。难怪面对用七拼八凑来打扮自己的“狗才”,马妞发出了感慨:“按理说,健康社会应当人人从真如流、从善如流、从美如流。”牛博士也不由得叹息道:“不容乐观的是,纵览世界,从假如流、从恶如流、从丑如流的肥皂剧正热演热播,方兴未艾……”至此,可以看出,逸如通过这幅构思奇崛、用笔精妙的力作,把深刻寓意漫不经心地揭示出来。我看了“狗才”的时髦打扮,不禁喷饭爆笑。
经常看《新民晚报》,逸如的笔情墨趣在给我带来愉悦的同时,也让我陷入沉思。
画所见所闻,写所感所悟,嬉笑怒骂皆成文章,这正是逸如在创作中探求思想“舍利子”的良苦用心,并由此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谑而不虐,其心逸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