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遭重创的电影之梦
曹致佐到了北影报到后才知道,这是一个经国务院批准的,在“文革”中举办的全国第一届电影业余编剧创作学习班。学员是从全国挑选出来的21位作者及他们所写的19个剧本。
北影有800多人,其中有许多人是1938年投身延安的“老革命”,而全厂被打成反革命的将近500人……他们蒙受了人世罕见的冤屈,解放复出后对“极左”路线深恶痛绝,摒弃了对作者进行“政治审查”那一套。曹致佐担心因“政审”通不过而被逐出门外的忧虑随即烟消云散。
经过3个月的学习,北影定下5个人的3个剧本留下进行电影文学剧本的再创作,其中就有曹致佐的作品。他觉得自己是业余作者,文学功底差,搞电影创作还是门外汉……他把自己的忧虑告诉了周啸邦,并要求能同意请肖马和杨履方与他合作。周啸邦很为难,他说,厂里规定是在学习班里挑选作者。经曹致佐再三恳请,北影最终同意了他的要求。
期间,他收到《主轴》的“清样”,编辑温文松在信中告诉他,小说将于1974年3月号《安徽文艺》头条发表。曹致佐把“清样”请几位住在招待所的著名作家过目,以求取教诲。李凖说:“看得出小曹有生活,有激情,执着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好,很好!”马烽说:“没有独立见解和不善于思考,是不会触及这类别人还不敢碰的题材的。”孙谦说:“不赶浪头,不谄媚逢迎,在作品中敢为知识分子呐喊,小曹是当下第一人!”
回马过完春节,曹致佐正准备动身去北京,他接到两封来信。温文松在信中告诉他:“面对来势汹汹的‘批林批孔’,江流为了保护你,以防不测,忍痛把已经印好的第3期《安徽文艺》全部销毁……”这无异于晴天霹雳!第二封是周啸邦来信,他说你们暂且不必急着动笔,现附上两份国务院文化组的介绍信,先去上海体验生活。
当时,报刊上开始批判晋剧《三上桃峰》是大毒草。紧接着各地报刊长篇累牍地刊登“批林批孔批周公”和“反复辟”的一系列文章。严酷的现实使曹致佐闻到了刺鼻的血腥味,也明白了江流“焚刊毁书”、周啸邦要他们暂时“按兵不动”的用心良苦。
4月底,曹致佐接到周啸邦的加急电报,催促他火速进京。一住进北影招待所,周啸邦便告诉他,2月15日,毛主席在叶剑英元帅写给他的信上做了批示:“现在,形而上学猖獗,片面性。批林批孔,又夹着走后门,有可能冲淡批林批孔。小谢、迟群讲话有缺点,不宜向下发。”
显然,在毛主席的干预下形势又有了逆转。北影厂的上上下下,满腔热情地投入各自的创作活动之中。
曹致佐和肖马、杨履方在6月上旬写出初稿,周啸邦看后认为已初具规模,提了修改意见后催促他们快改。7月下旬,周啸邦拿到他们的修改稿后却并不急着送审,一压压了3个月。
与此同时,社会上却越来越不平静,一会儿大批特批“蜗牛事件”,一会儿大赞特赞“交白卷英雄张铁生”,还变本加厉地“评法批儒批周公”……其矛头或明或暗地影射周总理。面对一连串的政治风波,北影的各项工作都偃旗息鼓,静观其变。
在以后长达一年多的日子里,《青春似火》的创作,随着政治风浪的起起伏伏,也跟着写写停停……
1975年1月15日,四届人大召开后,周啸邦要他们立即下去体验生活,并着重强调:周总理在四届人大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而《青春似火》的主人翁梁东霞与她的同伴,立志要把轧钢流水线改造成自动化生产,这个题材很好,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有这样一批有理想的青年工人发愤图强。厂部决定,要加快成立《青春似火》摄制组并及早投入拍摄。
1976年6月初,《青春似火》在马鞍山已拍摄过半,文化部派人来到摄制组召开全体人员大会。来人先说给大家吹吹风:在北影,“反击右倾翻案风”的运动正在逐步深入,文化部已把厂领导丁峤撤职调离北影,编导室总支书记史平,编导室支委马德波也停职检查……然后绘声绘色地介绍了把矛头对准了“还乡团团长”的《搏斗》和《反击》两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影片,接着话锋一转,用命令的口气要作者把《青春似火》剧改成“走资派还在走”的电影。还着重强调,“文艺要为政治服务,现在就看你们在两条路线的斗争中站在哪一边”。杨履方在回忆文章中写道:“那种达于极致的盛气凌人反过来唤醒了许多人的理性和良知。曹致佐率先打破了长时间的沉默,他说,电影写的是青年工人攀登技术高峰的情节,无法把与走资派做斗争的概念融入剧本之中,不能改。小曹的挺身而出和不肯俯首帖耳的坚定,对大家是一种激励和鼓舞。肖马也开口表态,剧本的人物关系可不是搭积木,能随心所欲地东一榔头西一耙子吗?硬要节外生枝,谁有本事谁改。我紧接着说,剧本最忌伤筋动骨,如果硬要作者依葫芦画瓢,必定弄巧成拙,弄出个四不像的东西,观众要骂的。导演董克娜,副导演阙文,演员杨雅琴、李树钧的表态和我们一样。会议不欢而散。”
三位作者“头长反骨”的我行我素无疑得罪了文化部的当权者,于是,在“反击右倾翻案风”的狂潮中,文化部圈定了北影散布政治谣言的89人黑名单,曹致佐、肖马和杨履方也被列入其中。不仅如此,文化部还决定把他们3人的名字从编剧中删除。1976年第5期《安徽文艺》发表了电影文学剧本《青春似火》,而署名是“马鞍山市文化局《青春似火》创作组”。7月中旬,曹致佐收到周啸邦来信,得知《青春似火》虽然已制作完成,但被文化部打入冷宫!
采写往事,我不禁感慨不已。诚如余博士所说,是马钢孕育了曹致佐的文学生命,而曹致佐很特别。他早期执着又艰辛、顺而不畅的笔耕之路是何等的曲折坎坷!他热爱写作,涉及多种题材,篇篇成功,篇篇历尽艰难,备受政治因素的干扰甚至被扼杀!这既是他个人的独特经历,也是共和国几十年来变迁和发展的缩影。
粉碎了“四人帮”,《青春似火》才得以公开上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