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前言

周秉德 周秉钧

《周恩来与北影》写的是周总理与新中国的电影事业。作者通过自身一段特殊的人生经历——1973年11月至1977年在北京电影制片厂的所见所闻,体察了不同人物对周总理的怀念、回忆,反映出周总理面对大是大非所坦露的喜怒哀乐,具体生动地述说了新中国电影事业得到了周恩来总理的关怀、引领、保护,从小到大不断提升的发展历程。作者由此开拓了一个“周恩来是中国电影事业奠基人和引路人”的新视角。

《周恩来与北影》

曹致佐着笔于各种人物一次又一次的大喜大悲,他们命运的荣枯盛衰或不同事件的突变异化,把错综复杂的历史原貌、关联历史潮流的重大事件,写得峰峦叠嶂,引人入胜。表现出周总理每一次在涉及人物命运或事态面临成败的关键时刻,总是在风口浪尖,以他的睿智、通达来化解矛盾,使事情转危为安。

书中讲述了周总理在西花厅多次接见电影界的各方人士,谈笑甚欢,亲密无间,以及指示中宣部和文化部的领导,要给文艺立法,最终促成《文艺八条》和《电影三十二条》破茧而出。给文艺立法,体现了周总理为了繁荣社会主义的文艺创作,为了保护广大文艺工作者而呕心沥血。

广州会议给中国的知识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迹。作者不但忠实地还原该历史的原貌,而且揭示了久藏不露鲜为人知的历史谜团。在这以后,全国戏剧创作出现了一片繁荣的景象,产生了许多反映时代的优秀作品。

周恩来侄女周秉德

周秉钧(中)与夫人刘军鹰(右一)曹天风(左一)

一部32万字的纪实文学,有着不同寻常的重量,其丰富的内涵远远大于作品自身。曹致佐凭着对电影事业的热忱、对文学创作的执着,依靠大量史料与严谨的创作态度,钩深索隐,博闻实录,笔底春秋,终于使得尘封的历史焕发出应有的光泽。情之所钟,正是创作的动力;论世知人,行文方始笔墨酣畅。作者用他的满腔激情,在历史的天平上,尽情叙述了周恩来是一位有着深厚艺术素养,具有相当高艺术品位和学者品格的共产党人!他不仅仅是党和国家的一个领导人,而且是一位深谙艺术规律的“艺术总理”。

注:周秉德,原中国新闻社副社长。周恩来大侄女,与弟弟周秉钧,从小被周恩来、邓颖超接进中南海西花厅共同生活,视如己出。电视剧《海棠依旧》,就是根据周秉德的《我心中的伯伯周恩来》改编的,并由周秉德任总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