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元旦书福

1.元旦书福

腊月初一,大清帝国的权力中心——紫禁城内,一座座殿宇巍峨壮观,在寒风中更显庄严冷峻。一切似乎如常,又有些不同。温暖如春的重华宫漱芳斋内伺候的太监们满脸喜气。他们已经在御案上安放好崭新的龙笺,墨已磨好,毛笔也备在旁边。此时皇帝会手握毛笔,在龙笺上一气呵成,其中就有一个“福”字。

俗话说:进了腊月门,转眼就是年。古代中国人把每年一岁之始,即正月初一,叫作元旦。元,首也,旦,日也,元旦即年之首也。清代过春节,从开始准备到结束,前后要月余。一般始于腊月初一,并持续到正月二十日左右。元旦前的辞旧岁活动中最重要的就是皇帝的“开笔书福”典礼,皇帝御笔一开,整个紫禁城便要为迎接新年而忙碌起来。雍正年间,书写“福”的时间规定在封印放假之后。从乾隆二年开始,乾隆皇帝在遵行御笔书福之制的同时,又规定“开笔书福”的时间是在每年的腊月初一,自此每岁定为常例。

康熙帝玄烨书“福寿康宁”

皇帝所写出的第一个“福”,一般要悬挂在乾清宫正殿。总的来说,皇帝们每年先写二十个福字,悬挂在各主要宫殿和苑囿,其余则赐给臣子,以示对他们的恩宠。康雍年间,清宫里便开始有御笔书写“福”字赏赐臣下的定制。

雍正帝胤禛行书福字斗方

御笔书写“福”字赏赐臣下,最初是赐给皇子、侍卫、宗藩、大臣等。当时,赐福的范围扩大并成为恩例,进而推及直省将军、督抚等地方官员。

当时的皇帝认为:福乃天下之公,而非一身一家之私,赐福封疆大吏,是提醒他们为官一地、造福一方。一般在腊月十五六日,先由奏事处把受赐福字的王公大臣、内廷翰林的名字写在名签上呈进皇帝,由御笔朱圈人名,以备吉日颁福。到开写福字日,由内阁传集颁赐之人,肃立等候于紫禁城乾清门下。皇帝写好后,受赐大臣依次进至御案前跪下,叩头接过。

将“福”字赐予最为重要的臣子,代表着皇帝对臣下无上的荣宠和天恩,承载着莫大的恩惠与信任。而对于臣子来说,能得皇帝御笔赐“福”,不仅是莫大的荣耀,也是全家得到深厚福泽的表现。

何为福气?皇帝认为,诸臣子有福才是他的福气,天下百姓皆有福才是他们君臣的福气。那么如何获得福气呢?只有他们时时存可以获福之心,行可以获福之事,即人们常说的“自求多福”,才能使得诸福集于其身矣。

乾隆帝弘历行书福字斗方

嘉庆帝颙琰行书福字斗方

道光帝旻宁行书福字斗方

乾隆帝行书五言春联

雍正帝行书春条

雍正帝行书春条

在书写新年寄语活动中,除了写下“福”字这种方式,清代皇帝开笔所书吉语,还有可能是春联、春条、诗词等其他形式。它们和民间吉语一样,都蕴含着祈求国运昌隆、家族和睦、子孙绵延的美好心愿。

与民间习俗不同的是,清宫中的春联不光有用龙笺红纸写就的红对联,还有按照满族尚白的习俗,使用白地而缘以红边、蓝边的纸写就的白对联。而春条是在过年时贴的字条。无论哪种方式,都是帝王们祈福纳祥、祝祷国运等最为质朴的追求。

春条牌

雍正帝行书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