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统制笔
中国毛笔使用历史十分悠久。毛笔的结构比较简单,主要由笔头、笔管、笔帽等部分构成。又称“毛颖”“管城子”“中书君”“毛锥子”等。毛笔属于软笔的一种,主要以动物的毫毛为原料制作书写部分(笔头),将笔杆一端镂空,将毛置于腔内,具有柔软刚健、富于变化的书写特点。
毛笔有不同的分类方法,如按笔头造型分类,可以分为笋尖式、葫芦式、兰蕊式及长锋式;如若按制作原料与笔毫的弹性强弱,则可分为硬毫、软毫、兼毫三类。其中硬毫笔包括紫毫、狼毫两种。这类笔的笔性硬健,弹力强,蓄水少,画出的线条苍劲爽利。软毫笔多用羊毫制成,笔性软,蓄水性强,多用于对山水画的渲染。兼毫笔是相对纯毫笔而言的。另外,人们也按毛笔的形制大小将其分为长锋、中锋、短锋三种。除一般的大、中、小楷外,还可按用途分为管笔、提笔、斗笔、抓笔等,适用于大小不同字体的书写。
后世笔工尊奉秦代大将军蒙恬为祖师爷。然而据出土资料分析,早在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已经有了毛笔的使用。不过目前发现最早的毛笔是在战国时期,例如1954年湖南长沙左家公山15号战国楚墓出土的毛笔,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现存年代最早的毛笔之一。秦汉时期的毛笔多有竹木质笔杆,兔毛笔头,另带有竹质笔套。
汉代已经出现了一些知名笔坊和制笔能手。此时人们已经有意识地对笔管的质地进行选择。
到晋代,宣州(今安徽宣城)已经成为制笔中心。当地以诸葛氏和陈氏为代表的制笔名家纷纷出现。宋代制笔工艺,一改唐笔锋短,过于刚硬,蓄墨少而易干枯的缺点,进而产生了一种锋长精柔的散卓笔。入元以后,吴兴(今浙江湖州)的制笔业非常发达,促使“湖笔”逐渐在全国流行开来。
清代普通制笔依产地和制作工艺不同,大致分为“湖笔”和“湘笔”两个技术流派。其中后者因产于湖南长沙而得名。这种笔在制作工艺上与湖笔稍有不同,具有廉价、耐久、便捷的特点,多畅销于中南各省。
(1)笔料的选择
择毫精妙是决定毛笔实用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必要保障,因而匠人们在选料上要求对每一根毛料的强弱、锋颖、长度以及色泽等进行精心挑选。
制作毛笔笔头的材料主要是兽毛禽羽的动物纤维,也有少量用植物纤维的。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人们最终将笔毫择优归纳为紫毫、狼毫、羊毫、兼毫四类。每种毛笔的性能不同,用途也不同。其中狼毫来源较少,可用紫毫、羊毫进行比例调配,故产量较大的毛笔多为紫毫、羊毫及兼毫三种。
除此之外,由于有些使用者凭借自己的兴趣偏爱进行选择,出现了一些利用马毛、鹿毛、麝毛、獾毛、狸毛、鹅毛、鸭毛、鸡毛、猪毛、胎发、人须、茅草、芦苇、树皮等制成的笔。
① 紫毫笔
兔毛作为制笔中最好的原料,掺以他毫就成了兼毫笔。从魏晋至宋代,以兔毫为主的兼毫笔得以大量使用。宣州的紫毫笔由于笔料精良、制作细致,其质量一直处在领先地位。此地制笔业在唐代达到鼎盛,并且出现了一批能工巧匠,因而宣州成为全国的制笔中心。“宣笔”的笔毫取自宣州当地野山兔毛,特别是秋冬季节野山兔颈背上的毛品质最佳。野兔脊背上有两行紫黑色弹性极强的箭毛,被称为紫毫,或者箭毫,比普通兔毛坚、长、健、利。紫毫的弹性极强,宜于书写劲直方正之字,向为书家看重。紫毫坚韧挺拔,尖锐而锋利,故人们将用紫毫制作的毛笔又叫作健毫笔。
嘉靖款雕漆紫檀管紫毫提笔
故唐代诗人白居易有《紫毫笔》诗赞曰:
紫毫笔,尖如锥兮利如刀。
将紫毫笔的特性描写得非常完整。紫毫的经济价值很高,唐代诗人白居易《紫毫笔》诗称:
宣城之人采为笔,千万毛中拣一毫。……每岁宣城进笔时,紫毫之价如金贵。
唐宋时代,宣州当地的诸葛氏家族因制笔而声名显赫。当时朝野上下都以得到“诸葛笔”为幸事,例如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将饮官法酒、烹团茶、烧衙香、用诸葛笔并称“北归嘉事”。在宋代,还有“丁香”笔和“枣心”笔,皆是由紫毫制成的名笔。元明清时期,尽管中国的制笔中心移到了湖州,但是即便到了清代中期,宫中所用高级毛笔仍以紫毫笔为主。
竹管“天子万年”紫毫笔
一些御笔的笔毫根部还辅以彩毫或点翠作为装饰。
例如白潢进献的康熙年制竹管“天子万年”紫毫笔,即把笔的实用性和艺术性相结合:
笔管上书阴文“天子万年”四字楷书,字口填金色,下注填蓝楷书“臣白潢恭进”五字。白潢(1660—1737),字近微,汉军镶白旗人。康熙五十三年任贵州按察使,五十六年任江西巡抚。后官至兵部尚书,授文华殿大学士。
又有乌木彩漆云蝠管翠毫笔,笔毫选用紫色野兔毛扎束,似含苞的玉兰,清人美其称为兰蕊式。紫毫为主毫,副毫由黄红蓝三色六股组成,起支撑作用。其品制作精致,造型独特,高贵典雅,为难得的清宫艺术品。
乌木彩漆云蝠管翠毫笔
② 羊毫笔
用羊毛制成的毛笔被称为羊毫笔。在宋代以前,羊毫笔的使用在上层文人阶层中并不多见。其原因在于羊毫笔的使用起源于社会底层。与兔毫相比,羊毫资源丰富,价格低廉。不仅如此,羊毫柔而无锋,其质柔于紫毫和狼毫。除非特殊需要,历代书法家都很少使用。某些学者认为元代湖笔主要以羊毫入笔为主要标志,其实是错误的。
早期的羊毫笔,多指以羊毫为副,以紫毫为主的兼毫笔。有些笔中即便羊毫所占比例较大,仍非使用纯羊毫制作而成。
随着宋元以后散卓笔的兴盛,加上其蓄墨能力强,下墨速度快,且长度适合制作大笔,故而羊毫笔开始初露头角。不过多数上层文人对于羊毫笔持蔑视的态度,对于羊毫笔的整体评价不高。羊毫笔往往被当作兔毫笔匮乏时的替代品。
直到元明时期,由于书画艺术风格的转变,以羊毫笔为主的湖笔才开始补充着兔毫笔所达不到的艺术空间。用羊毫改良之后的毛笔,蓄墨量更多。柔软而富有弹性的长锋羊毫笔的盛行,导致当时的书画家们在创作风格上大胆革新。
例如羊毫笔多用于行草书的挥洒,具有较强的表现力。当时羊毫笔在上层文人中也渐渐有了一些市场。其形制能大能小且经久耐用者,价可值百钱。另外还有纯羊毫的“兰蕊笔”以外形美观取胜。
进入清代以后,随着碑学的兴盛,书家多利用羊毫笔来表现碑学意趣,促进了湖州羊毫笔的兴盛。湖笔的羊毫主要采用杭嘉湖地区所产的山羊毛。这里的山羊毛具有毛细、锋嫩、色白、质净的特点。而其所用的笔管,则多采西天目山北麓的鸡毛竹。货源充足,价廉质高,易于采集,便于运输。这种竹节稀竿直,竹竿内的空隙小,易于加工成笔腔藏纳笔头。
在民间用笔习惯的影响下,兔毫笔骤减,民间作坊所制羊毫笔开始大量进入宫廷。从目前清宫旧藏羊毫笔来看,作为清代贡品的湖州羊毫笔按笔毫的长度,可以分为长锋、中锋以及短锋等。如“泽被遐方”“三净”羊毫笔,皆为长锋羊毫。又有青花团龙纹瓷管斗羊毫提笔和象牙管红木斗“万国来朝”羊毫提笔等。
竹管“三净”羊毫笔
青花团龙纹瓷管斗羊毫提笔
象牙管红木斗“万国来朝”羊毫提笔
③ 兼毫笔
兼毫笔是由几种不同原料和性能的笔毫制成的毛笔。其笔头是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刚柔不同的动物毛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搭配而成,系介于硬毫、软毫之间的中性笔。
兼毫则刚柔相济,宜书宜画,笔意变化更加无穷。匠人们巧妙地利用软硬毫的不同性质以及色彩对比,将其进行混合搭配,不仅使得不同形制的毫色呈现出有规律的分层色变,而且可以达到刚柔适中、挥洒自如的书写目的。
填彩漆花卉纹管兼毫笔
传说秦代就已出现兼毫笔。蒙恬改良之笔,即是以鹿毛为“柱”、羊毛为“披”的兼毫笔。后来,这类毛笔的笔毫多取一健一柔两种毛料进行相配。其中以健毫(紫毫或狼毫)为主,居内,称之为“柱”;以柔毫(羊毫)为副,对“柱”包裹,称之为“披”。“柱”长“披”短,调和了笔毫的整体软硬程度,各取所长。
竹管“珠圆玉润”兼毫笔
它们一般按照原料的比例多少而被命名为紫羊毫、紫狼毫、鸡狼毫等品种。另外根据软、硬毫料的比例不同,又有偏软、偏硬之分,如偏硬的“九紫一羊”“七紫三羊”“五紫五羊”等,偏软的有“二紫八羊”“三紫七羊”等。
(2)笔管的装饰
宫廷用笔的华丽,同样表现在笔管上。
从质地上讲,清宫毛笔的笔管选材极其丰富,其中多以竹、木为管材,如湘妃竹、紫檀木、红木、乌木、花梨木、木等;此外,还有象牙、玉石、玳瑁、雕漆、描金漆、珐琅、瓷等材质。从使用的角度来说,竹、木、漆管毛笔较为轻便,而玉质、瓷质毛笔则相对沉重,不便持握和挥写。清宫毛笔中通体以象牙为笔管的亦不少见,雕工精细华美。又有玳瑁管紫毫笔,通体以玳瑁制成,黄褐二色相间,色泽莹润。此时漆管毛笔也较为流行。
清宫毛笔的笔管继承了明代笔管的装饰风格,多饰有雕琢花纹或镌刻铭辞。如在竹管笔上,匠人们通常在笔管不及寸的圆周外壁上或镂或雕,所刻纹饰或山水、人物,或云龙,无不以刀痕的轻重、深浅来表现书画的笔墨意趣,反映了皇家生活的奢华以及文人志趣的典雅。至于笔管的铭辞,目前可见有数十种,内容多引经据典,内容关乎古代圣贤君子的品格、赞美建功立业的卓越才能、颂扬太平盛世、对吉祥如意的美好愿望充满了期许。如“中和位育”“执两用中”“抱一为式”“刚柔克和”等,系摘录化用经史之辞,蕴涵了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小紫颖”“大霜毫”“净羊毫”等,则标示了笔毫原料。
青玉雕龙管珐琅斗狼毫提笔
青花云红龙瓷管鬃毫提笔
清代的竹管“大净”羊毫笔,笔管色泽温润,凝重大方。笔管上刻有“大净羊毫”字样。笔管顶端镶有象牙环扣,笔毫白净圆润,锋颖濡水后呈半透明状,为清代湖笔的典型。清末,宫廷开始大量使用民间毛笔,笔管上通常题写笔庄字号,或详注笔头原料,反映了当时民间制笔业在近代中的发展。
玳瑁管紫毫笔
(3)毛笔制作流派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毛笔形制流变中发展、变化的重要时期。此时制笔,就用途而言是书笔与画笔的分途;在制笔技艺上则是“披柱法”与“散卓法”的并行。
“披柱法”早在秦汉时期便已产生。据考古发掘资料,当时的制笔方法是先选用较坚硬的毫毛做笔芯,即“笔柱”,然后再在其上覆以不同长度的较软且薄的数层披毛,并将笔柱紧紧抱住。这些披毛起到了决定笔头外观,塑形及支撑作用。到了魏晋至隋唐时期,中国开始流行一种由兔毫制成的鸡距笔,因其笔锋粗短而硬劲,笔头的形状像鸡爪后面突出的距而得名。
中国唐代鸡距笔 [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制作鸡距笔的主要方式为“缠纸法”。
缠纸法从秦汉时期 “披柱法”发展而来。其笔头的笔柱裹以麻纸,再加披毛,然后深深地纳入管中,管外的笔头很短,露出的锋尖短而利。目的在于固定笔根,塑造笔形,控制墨量,防止笔尖臃肿而影响使用,更利于书写。此笔的特点是毛颖短粗,笔锋尖锐,丰硕圆润,劲挺有力。特别是笔柱被麻纸缠了五分之三,使得锋尖与根部反差极大。唐人对其赞誉有加,尤以白居易所作《鸡距笔赋》最著名。
一旦笔头损坏,直接更换新笔头于旧笔管即可,有节约成本的作用。
由于笔头牢牢固定在笔管里,并且利用麻纸或丝帛较强的吸附功能吸收笔端多余的水分,既控制了墨水的下泄速度,又防止了毛笔因臃肿而失去弹性。
笔头硬劲还便于提高书写效率,不会因使用时间长而散锋脱毫,故而可以有效控制笔锋使用范围,能写出遒美有力的楷书。
竹管“经天纬地”四头笔
不过由于鸡距笔只有三分之一的毛毫显露并作为笔锋,蓄墨量较小而易干枯,笔锋也过于刚硬,故使用范围有局限性,尤其是笔心缠纸导致书写行草书时笔锋转侧不太灵便,无法大幅度地提按、顿挫,更不能肆意挥洒。故而这种毛笔多数仅能写小字,不太适用写草书或作画。故在晚唐以后,其地位有所动摇。散卓笔恰恰弥补了以上不足。
散卓笔是一种主要流行于宋代至清代的毛笔。
“散卓法”是直接选用一种或两种毫料散立扎成较长的笔头,并将其深埋于笔腔中制作而成的一种较软的长锋笔。此法与晋唐时期流行的“裹心缠纸”制作法相对应,是相对独立发展的制作体系。
元人孔齐记载:
(元)至顺间,有所谓大小乐墨者,全用兔毫散卓,以线束其心,根用松胶,缎入竹管,管长尺五以上,笔头亦长二寸许,小者半之。
其中“散卓”一词又可作动词,有“散扎”之意。其与前者最大的区别在于笔头内没有笔柱,无须再用弹性更好的笔芯毫料来支撑笔形,使用时流畅自如。这种笔头的大部分被纳入笔腔,既可用纯毛扎成,亦可用多种毛混合制成。笔锋较长且偏软,蓄墨量大,宜于快速、大量地书写和作画,且笔迹丰满、柔润、婉转。
加上造纸技术的发展,纸幅增大,笔的形制迅速增大,种类增多,正适应了宋代以后纸张以及书法尺幅不断增大的趋势,进而为宋元时期水墨山水画的发展、兴盛创造了物质条件。
就出锋和用笔而言,散卓笔写字可大可小。由于审美观念的改变,加之毛笔绘画功能的增强,适用于草书或绘画的毛笔种类也日益增多,进而“散卓法”制笔技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到明清时期,散卓笔已经完全成为毛笔的主流,尤其在揸笔、提笔等大型毛笔的制作中常使用散卓法。
珐琅管斗羊毫提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