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砚的整理
中国品砚史上的经典《西清砚谱》,竟然是一份工作总结。
读书人把砚台称为“砚田”,需要仔细耕耘。的确,用于磨墨的砚是从粮食研磨器“研”演变而来的。
早期砚台的研盘多自然形态,且附有研石。
后者用于压碎墨粒进行研磨致细。
魏晋到隋唐时期的圆形青瓷砚选美,比赛评判标准是看谁的脚多。
康熙帝在松花石砚上磨墨的时候,常常想起自己的东北老家。
乾隆帝在澄泥砚上磨墨的时候,想的却是哪天有空再去一趟江南。
在乾隆朝,参加茶宴的大臣们最看重皇帝赏赐的砚台,因为这是对其文学才华最直接的肯定。为了及时展示对自己臣属的宠幸,乾隆帝做了许多准备。例如清代文献中常常有三代帝王制砚备赏的记载,足见宫廷砚台的特殊用途。
砚,又称“研”,俗称“砚台”,是用于磨墨的文房用具,最早是从新石器时代粮食研磨器“研”逐渐演变而来的。其研盘多自然形态,且附有研石(又名“研杵”“研子”等),用于压碎墨粒进行研磨致细。康熙年间,清宫的制砚活动便已十分频繁。到雍正时期,宫内藏砚数量已具相当规模。乾隆年间,鉴于旧时藏砚多处于相互混杂之中,并没有较明确的分类和保护。乾隆皇帝对这样的状况很不满意:
内府砚颇夥……因思物繁地博,散置多年,不有以荟综稡记,或致遗佚失传,为可惜也。
于是更大规模的内廷藏砚整理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总体而言,在乾隆朝,由皇帝亲自组织的内廷藏砚整理活动,主要内容是进行清点、分类和鉴选,并对留用砚台按照文化价值的高低进行重新盛装。
此外,内廷在清点过程中,对于某些价值较高但有破损的“古砚”进行清洗、修补、描金、局部改动、复制重做、随砚形配制砚盒等。
另据造办处档案记载:清宫内务府还奉旨大量制作各种材质的仿古砚。这些新制的砚台,工艺精巧,题材新颖,且在砚式上多有仿古,略有创新,颇具时代特点。嘉庆、道光时期及其以后,石砚的制作日渐式微,但仍有一定数量的御用砚制作,多系利用前朝剩余石材制作而成,或使用内府旧藏砚台改做。
御赐歙石螭纹池长方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