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墨的技术不断提升
(1)明清徽墨在原料选择上,油烟墨全面兴起并替代松烟墨的趋势已经不可逆转
明代徽州地区的制墨业得以复苏并迅速进入鼎盛时期。当时统治阶级和文人的参与,极大地促进了明代文房用品的发展。例如明神宗曾派专人到民间搜集罗小华墨。其朝臣也投其所好,四处采办。这是宋元以来包括徽州在内江南地区制墨业不断发展繁荣的必然结果。特别是到明代中期以后,从事制墨业的人数急剧增加,出现了“徽人家传户习”以及“新安人例工制墨”的盛况。
大批业墨人士的名号之所以能够被记载下来,是因为他们在选料、配方、烧制、用胶、捣杵等工艺方面皆有独到之处。这便为徽州制墨业的繁荣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
此时,社会上对墨品的需求量急剧增加,民众不仅用墨,而且藏墨活动也开始蔚然成风。这便导致名家的作品更加商品化。它们在市场上的迅速流通与价格暴涨,极大地刺激了制墨的商品化生产,制墨工艺进一步提高,以李廷珪名义流传的制墨法——“易水法”在明代得到了更大程度的贯彻和发扬。匠人们在使用松烟制墨的同时,以桐油为原料的油烟墨的使用数量以及频率都在不断提升。
另外,随着明代后期书画与雕刻艺术的发展,徽州涌现了一批优秀的雕刻艺人。在木刻版画大发展的背景下,墨模雕刻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一些文人也开始参与制墨画稿的创作,这为徽墨制作的精良提供了艺术保证。
中国古代人工制墨的主要成分是烟料、动物胶以及一些特殊添加剂。中国传统人工制墨工艺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次重大原料突破(松烟墨、油烟墨、炭黑墨),同时也经历了三个工艺发展的关键时期,即秦汉时期的石松墨,宋元至明清时期的油松混合墨、清末以后的油炭混合墨。现在多使用工业炭烟降低成本,可以称为油烟墨、炭黑墨并存时期。
松烟墨是用油松树枝干和根烧制烟料,再配以胶料、香料而成。松烟墨的制作技术早在汉代即已成型。许多考古出土资料证明,到隋唐时期,生产过松烟墨的地区已经有今陕西、甘肃、河北、河南、江苏、浙江、江西、广东等地。宋代,能够制松烟墨的地域进一步扩大,而且有人开始对松烟墨工艺进行总结并著书传世。如宋人李孝美《墨谱法式》、晁贯之的《墨经》等文献,从采松、造窑、发火、取烟直至和胶、加药等无不详尽记载,更兼图文并茂。
松烟墨虽然具有质细、胶轻、色黑、声清的特点,但是其缺点也很明显,即色彩暗淡,无光泽,尽管重用胶漆,还是弥补不了这个缺点。因而随着油烟墨制作技术的发展,从宋代开始,油烟墨逐渐挤占了松烟墨的市场。另外随着制墨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人们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破坏,适合烧烟制墨的松树原材料日益匮乏,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松烟墨工艺发展难以为继。
油烟墨,又名“桐花烟”或“桐膏烟”,是用桐油或麻子油等烧制的烟料制成的墨。此项技术在北宋之前即已流传很久。桐油出自油桐树,该树又称桐油树、荏桐、虎子桐、罂子桐等。桐油多产自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浙江、贵州、广西等地。油烟墨具有色泽黑润、渗透力强、耐水性强、牢固、舔笔不胶、入纸不晕、经久不褪色等特点,书画皆宜。
明代后期,以方于鲁、程君房等人为代表的制墨家们皆以擅制油烟墨而闻名于世。油烟墨生产从宋代开始一直延续到清末。从制作工艺上讲,制油烟墨要比制松烟墨更为简便,原因在于油料可以借助水运等方式进行远途调配,故而制作成本较为低廉,适合在较短时间内大规模生产。而从艺术效果上讲,油烟墨色乌黑而又有光泽,在黑度、光泽度、渗透性、层次性、耐水性和墨色稳定性等方面,较传统的松烟墨为优。
现代也有学者认为松烟追求的是烟的颗粒之细,而油烟则讲究的是色彩之黑,两者各有特色,在书画上的表现效果也不相同,应根据书画的不同需要而选用。清代以后的文献,可以发现持油烟墨质量优于松烟墨观点的明显较多。不过由于油烟墨的大量生产,在近现代书画名家中,很多人在相当程度上对松烟墨较为陌生,因而惯用油烟墨。与此相对应,能够欣赏松烟墨内敛素朴特性的,仅仅是少数文人了。
油松混合墨是松烟和油烟混合而制成的墨。历史上有些人认为松烟墨和油烟墨各有特色,并无优劣之分,故而有人试图综合“油”“松”烟各自的优点,如宋高宗时蜀人蒲大韶采用油松烟各半之法制墨。这种混烟墨兼具油烟、松烟之长,黝黑且有光泽,宜书宜画。
(2)合胶与配料技术得到不断提高,相关的技术经验总结已经基本形成
墨的最初形式是用水调和黏结而成的无固定形状的墨粉,因其黏结性太小,只能形成墨丸,不利于使用。到东汉时期,当时人们开始利用胶和墨模,对原有墨粉施加了更大的外部压力,制成的墨品坚实而耐用。人们也由此可以在砚台上直接持墨研磨,从而告别了利用砚杵研墨的漫长历史。
汉代墨丸 [广州南越王墓博物馆藏]
胶料作为墨粒之间的黏合剂,起到了使墨能保存长久,并提高墨粉黏结力的作用。制胶的方法简而言之,就是将各种动物之角、皮、骨、鳔等材料加水煮沸,成为黏汁,过滤后凝成浓稠胶状固体,与烟等混合后形成墨坯。在和胶过程中,工匠们还需在墨与胶中添加各种配料,以改善墨品的耐久性、渗透性、色泽、香味以及防腐防蛀性。
例如曹魏时期的书法家韦诞(字仲将)曾用胶、药物掺入烟料,使其墨发出香气。到宋代,以张遇所制“龙香剂”为代表的油烟墨品,加入麝香、冰片等名贵药材,它们与烟、胶一同捣和,增加了墨品的光泽度、硬度、防腐性和香气。因而自宋元以后,“龙香剂”油烟墨成为中国书画墨的代称。
不过,添加药物对制墨有利有弊。例如明代墨家方瑞生曾在《墨海》中对当时常用的二十二种药一一剖析,分别指出它们的利弊;沈继孙也在《墨法集要》中认为用药并非越多越好,而是各有各的用处,应依据药性及相互关系辩证使用。而要制出高级墨,绝不仅仅靠药,概括起来:
一须烟醇,二须胶好而减用,三须万杵不厌。此不易之法,不可全借乎药也。
汪节庵造颜用川监制古龙香剂墨
(3)墨品的质量检验标准与理论得以强化
明代人更重视墨品料质的精到,从而推进了制墨工艺书籍的著述与出版。早在宋代,晁贯之《墨经》中便指出墨色发紫为贵:
凡墨色紫光为上,墨光次之,青光又次之,白光为下。
“黯而不浮,明而有艳,泽而无渍”。
曹素功制紫玉光墨——五老峰墨
另外,明代文人们在提到当时制墨家的成就时,常称赞其墨具有质细、胶轻、色黑、声清等特点。特别是墨质坚如玉石,敲击时会发出清脆的声音。好的墨品墨体表面温润光洁,理细如犀,而且气味馨香浓郁,色泽黑亮。
为了达到以上效果,人们在制墨过程中,需要将墨团坯进行反复搅拌和捶打。这是因为将烟料和配料混合之后,随着温度的降低,胶质变为浓稠状。
由于墨团中的烟粉与胶质不易调和均匀,故应遵循“杵多益善”的法则,借助外部强力多次杵捣。反复捶打的次数越多越好,甚至多达“万杵”。这样可使烟和胶均匀而紧密地结合,有助于使坯料中各种原料分散均匀,不致有离散的烟粒存在,进而使墨品黏糯滋润,达到“丰肌腻理,光泽如漆”的效果。若捶打的次数不够,烟与胶之间的空隙大,不但研磨时墨色不匀,且墨块也易崩裂。
随园居士袁枚制轻胶万杵墨
(4)墨的造型和装饰设计得到空前提高
自明代中期以来,墨品多在造型和装饰图案上得以突破。特别是墨模制作工艺的发展,对徽墨日后的繁荣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墨模又名“墨印”“墨范”或“墨脱”“脱子”以及“印脱”等,是工匠在制墨过程中为了使制成的墨品坚实而耐用,并使之图案、形状更加丰富,给已经调和好的墨坯以巨大压力的一种模具。其制作原料多为徽州所产石楠木等,取其质地坚细,易刻且不易受压变形。它的出现不仅是中国制墨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反映,而且是使中国古墨艺术化的一个重要手段。
东汉以前墨的形式,是内部结构较为酥松的“丸”或“螺”形。至东汉时出现了手捏成型的“握子”。唐宋时期,墨模的使用大大增强了墨品本身的硬度,因而在历史文献中人们对墨称呼的计量单位也逐渐由“梃”转变为“笏”或“锭”。
早在元末明初,制墨的原料配方即已定型。在此背景之下,唯有讲究墨品的造型,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也恰恰是因为有了墨模,才使得墨模上精雕细刻的花纹在墨体表面得以清晰呈现。特别是受明清两代书画流派风格的影响,其墨模雕刻风格也相应地具有时代区分的功能。通常而言,明代的书法多遒劲,墨模雕刻手法则需要深厚有力才能显示其雄健、阳刚,文字锋芒峻厉,圭角岸然。清代书法多秀润,墨模雕刻手法多柔妍精细。
到明代嘉靖后期,徽墨的设计艺术发展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明清时期墨模的制作技术已经完善。
例如制作长方形墨品时所用的墨模一般由带榫“里嵌”的六块模板组成,并分为上、下、左、右四墙,下有底板,上有压板。工匠们在六板内置软而热的墨“剂子”,再用固定的“外框”部分将此六板固定,最后借助外力进行加压合紧,使之六面受力均匀并迅速成型。
墨模图·重绘
精美的墨模雕刻本身便是一个艺术性的创造过程。其制作在刻法上属于平底浅浮雕,要求刻工们具备扎实的书法、绘画功底和纯熟的运刀功力。他们能充分发挥浮雕的表现力,在忠于原作画稿的基础上,以刀具代笔,在方寸版面上运用各种技巧,表现人物、山水、花鸟、楼阁等内容。
墨模内模
在具体图案的处理上,其与一般木刻的最大区别在于一是反刻,二是所刻文图的底部要平,三是六个墨面皆可雕刻。
墨模的精细程度通常代表了墨品的等级高下乃至价格水平。
墨模总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