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的种类不断丰富

1.墨的种类不断丰富

墨,是中国传统的书写工具之一,也是“文房四宝”之一。它最初泛指黑色的颜料,后亦包括朱墨和各种彩色墨。

墨一般是以松烟或桐油烟料所制碳素单质(烟、煤)为主,以动物胶为黏合剂,另加若干中药辅料,经和剂、蒸杵、压模、描金等工序加工而成的,主要供传统书法、绘画等艺术活动使用的特种颜料。

中国古墨具有造型美观、质量上乘、色泽黑润、坚实有光、入纸不晕、舔笔不胶、经久不褪、馨香浓郁等特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墨已被广泛用于文字书写,至明清时期已是技艺纯青。古代众多的典籍、金石拓片以及书画艺术作品,都因为有了墨的使用而流传到今天。

在中国古代文具长期的制作、使用过程中,无论是在造型设计还是生产工艺上,人们对其逐渐形成了一系列美学评判标准和分类体系。

通常,人们主要按照墨品的用途和特点、烟料、题材等标准进行分类。例如按照用途可以划分为书画墨和药用墨。根据原料来源来看,可分为松烟墨、油烟墨、炭黑墨与油松混合墨等;根据颜色,可分为黑色墨和彩色墨;根据题材或组合形式情况,则可分为单枚墨和集锦墨等。还有以年代来划分的,如明墨与清墨。至于从风格流派出发,则可分为歙派、休宁派、婺源派。从制墨家来看,可分为程君房墨、曹素功墨、胡开文墨等。另外书画墨中又按档次分为普通墨与高级墨。

而高级墨中又包括七类:

(1)御墨

明清时期的皇帝用墨艺术水平最高。它们往往是宫廷召集匠人制作,另有少数为地方知名墨家呈进。明代永乐年间有“国宝”御墨,宣德朝及其以后有“龙香御墨”等。

清朝从康熙年间起由御书处和内务府自造御墨,以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朝都有延续。光绪年间的内务府甚至还有《内务府墨作则例》流传于世。不过到清末,御墨常与贡墨混淆,皆由徽州地方的墨家专供。

(2)贡墨

贡墨是古代地方官员按朝廷定制进贡给朝廷的墨。分为两种:一种是地方政府每年向皇帝进贡,以履行封建义务。如歙县在道光以前,每年要进贡墨三次,分春贡、万寿贡、年贡。

另一种是封疆大吏为表达自己对于帝王的特别效忠而以个人名义请墨家制作并进贡的墨,模刻精工,烟料上等,都是精品,上面有年号、进呈者的名款,有时还有制墨家的名款。

其墨模镌刻更为精工,烟料也相对上等,为贡墨中的珍品。

康熙款端凝鉴赏涂金墨

光绪款裕禄恭进万年红朱墨

刘源进御香墨

(3)自制墨

自制墨是文人或书画家按照自己的意愿向制墨家订制的墨。明清两代此风甚盛。

这种墨品的工料、图案、形式都要比市面上出售的高出一筹,文人气息较浓,向来为收藏家、书画家所重视。

巴慰祖缩临石鼓墨

(4)珍玩墨

专为欣赏珍玩制作的墨,形状大多小巧玲珑,不堪研磨。烟料、做工皆属上乘,艺术性极高。

胡开文造八宝奇珍墨

(5)普通书写用墨

在市场公开出售用于一般书写的墨,形式较为简朴,这是墨品消耗的大宗,多因质量高低不一而价格悬殊。

詹进元监制五百斤油墨

(6)礼品墨

作为礼物馈赠的墨。有寿礼墨、婚礼墨、赠送学生墨三种。这类墨多注重外表形式,一般装潢精美,但选料较差。

胡开文制八仙(张果老)墨

(7) 药墨

制墨时因调节墨性而加入较多中药材,结果制成了兼具药用价值的墨。

一般是松烟墨,墨上多署墨家名款,或直接署药店名款。

余子上制八宝药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