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归政

1.归政

乾隆四十一年(1776)元旦,按照旧例,乾隆帝召大学士及内廷翰林于重华宫举行茶宴。这一年联句的主题内容是庆祝宁寿宫落成。当着众位大臣的面,弘历在《新葺宁寿宫落成新正恭侍皇太后宴因召廷臣即事联句》中称:

本拟乾隆六十年,设诚如愿禅应然。敢期增益比皇祖,定卜京垓迈老篯。

清人画弘历岁朝行乐图像

诗注中透露了自己即位之初,曾向老天爷默许过当皇帝六十年后“即拟归政”的诺言。为了这一天,他做了很多准备。他作为康熙最宠爱的孙子,自幼便打心眼里崇拜祖父康熙的文治武功。为此,当雍正十三年(1735)九月举行即位大典时,他一边焚香,一边祷告上天:

昔皇祖(指康熙)御极六十一年,予不敢相比。若邀穹苍眷佑,至乾隆六十年乙卯(1795),予寿跻八十有五,即当传位皇子,归政退闲。

他能够在登基大典的第一天,就宣布自己在乾隆六十年后归政退闲,这说明弘历的归政思想由来已久。

在这次重华宫茶宴上,他还在《宁寿宫落成联句召大学士及内廷翰林等至重华宫茶宴即席成什》中提到:

八旬有五应归政,践阼之初盟宿忱。豫立中庸明训著,宛看宁寿落成吟。汉唐太上那须数,尧舜传心是所钦。一日业乎宋儒语,敬兹敢懈凛难谌。新正文宴例循成,吉语迎禧此共赓。宵雅昨因咏松茂,重华今用侑茶清。同寅异日胥耆宿,小翰他时亦上卿。设果天恩符所望,回思此际可无情。

在诗中,弘历对历史上贪恋天位,不肯立储的数位太上皇的种种表现非常鄙视。昔日,唐宣宗听到裴休立储之请,便郁郁不乐,竟然说出“若立太子,则朕为闲人”的言论。而宋英宗册立太子后,则潸然泪下。故而弘历在《慎建储贰论》中发表了自己对于立太子一事的看法,他说:

这些人对于君权恋恋不舍,是因为他们只知道吃好穿好,所以觉得作为一个皇帝很快乐。其实他们并不知道做一名合格君主的难处。因为他们不明白一个君主的职责是什么。作为天下之主,既要管理好百官之事,又要常把百姓的疾苦放在心上。如果能够做到“宵衣旴食,不遑宁居”,就会只觉其难苦而不觉其乐。

弘历下令重建宁寿宫,是为了将来自己执政60年后当太上皇做准备。在他的心目中,这座宫殿在建筑上应有最高规制,超越了历史上任何一座太上皇宫,突出了至高的权威。

不仅如此,太上皇宫还应该功能齐全,无所不包,不仅有举办庆贺大典的正殿皇极殿,还有祀神的宁寿宫。

青玉御制宁寿宫铭册

此外,还要有跟养心殿一样的宫殿。这里可以批章阅本,召对引见,宣谕筹谋。此外还应该有花园、有戏台、有佛堂、有寝宫、有书屋等。

更重要的是,他还得把之前最喜爱的建筑放在宁寿宫花园里,这些建筑都是弘历自己以前设计的。

最终,这座新的皇宫于乾隆四十一年(1776)竣工。弘历倾注了大量心血,对此做了精心的布局和设计。

宁寿宫建成后分为两部分,面积达4万平方米,总计房屋一千余间。前部分由皇极殿和宁寿宫组成,后部分则有中、东、西三路:中路为养性殿、乐寿堂、颐和轩、景祺阁;东路为畅音阁、阅是楼、寻沿书屋、庆寿堂、景福宫、梵华楼;西路为宁寿宫花园,建筑有古华轩、遂初堂、萃赏楼、符望阁、倦勤斋等。

养性殿

弘历对士人雅好山水、寄情丘壑的归隐生活神思向往。他梦想着归政之后能够过上那样的生活,遂在宁寿宫中赋予了归隐之意,借以强调宁寿宫与其他宫殿不同,即自己归政之后,不是留恋游玩而是要过隐逸生活。例如他在花园大门之后立有禊赏亭,仿东晋兰亭而建。

乾隆铭松花江石“采菊东篱下”桃纹池砚

宋洮河石兰亭雅集砚

禊赏,原是古代禳灾祈福的一种祭祀活动。“禊”为洁身除邪去疾,有祈求安康宁寿之意。东晋时代以王羲之为代表的文人骚客利用春禊时节相聚于兰亭,进行诗酒相酬的活动。而禊赏亭后遂初堂的命名,同样有归政之意。因为“遂初”一词,缘自士人的隐逸文化,有去官隐居得遂初愿之意。

宁寿宫作为弘历归政后的“以待天庥”之所,他站在一个很高的高度,将这座新宫的意义阐释为“宁咸万国,寿先五福”。这个思想出自《尚书·洪范》中“皇建其有极,敛时五福,用敷锡厥庶民”。具体而言,五福“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他认为治理天下应遵循一定的法则。上天建立的最高标准就是把福寿赐予天下百姓。而在五福中,寿排在第一位。只有最高统治者遵守天道,用圣王之道,先赐给百姓以寿福,希望“寿同黔黎”,即普天之下都长寿幸福。一旦帝王确立了这个准则,推行仁政,就会得到上天赐予的大福,并且长命百岁。

由此可见,他把自身的长寿与古代帝王治理天下的理想结合起来,这也许就是他心目中的尧舜时代。不仅如此,他还试图通过供奉罗汉来延长其寿命。弘历曾在宁寿宫花园中布置了多处佛堂供奉罗汉。罗汉指小乘佛教修行者所要达到的四种果位中的最高境界,即阿罗汉果,故称为罗汉。

据佛经说,他们受了佛的嘱托常住世间,即便自己已经修行得到解脱,仍不入涅槃,他的职责是要引导其他众生解脱生死轮回。当弘历的祈寿心愿与罗汉信仰相结合时,便契合了自己既祈求自身长寿,又祈求万民长寿的愿望。

乾隆铭十六罗汉赞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