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砚的简史

1.砚的简史

中国早期砚台,由于人们对其审美需求并不高,而且不注重外观,此时的砚台多为圆形或长方砖式,制作和使用起来都以方便为主,尚不具备观赏和收藏的作用。

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便是“霭霭融砚”。此砚是清代仿古砚的代表作之一。它是雍正皇帝于雍正十一年(1733)赐给弘历的一方端砚。恰恰就在当年,弘历被封为和硕宝亲王,说明此时雍正帝加紧了对弘历的培养和历练。此方端砚背后所代表的政治寓意与《平安春信图》相似。作为一件具有实际象征意义的历史纪实画,《平安春信图》中雍正所传递给弘历的那枝梅花无疑象征着统治中国的皇权。有趣的是,雍正帝手中象征着皇权的“梅枝”并没有完完全全地传到弘历的手里,还正处于递授的过程之中,“梅枝”与弘历伸出的手之间还保持有一小段但是非常清晰的距离。这一细节表明雍正帝已经为弘历的继位做好了一切准备。霭霭融砚为砖式,通体光素平滑,既有磨砚发墨之功,又有笔掭润笔调形之用。底面阴刻弘历五言诗一首。弘历在诗中抒发了自己得到父亲赐砚后的欣喜心情。

乾隆铭端石霭霭融砚

郎世宁绘《平安春信图》

从材质上讲,秦汉砚台多以卵形杂石制砚,未出现专用砚材,坚硬耐磨的细砂岩、页岩即可。1975年,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所出战国石砚,是目前所知最早的书写用砚之一。此时砚台没有砚盖,无足,且常与研石伴随出土,人们磨墨时需要用研石研磨再调和使用,还保留着研磨器的特征。

一直到了西汉末,砚台的砚面出现了功能区的划分,即磨墨的墨堂和能蓄墨贮水的墨池两部分。研石也有自己的位置。

到东汉时,由于墨模发明和开始用胶和墨,墨的硬度大大增强。人们可以将墨块拿在手上直接在研磨器上研磨,无须借助研石。研石的消失,导致砚的形制出现重大改变。东汉以降,圆形有盖三足砚的数量较多,流行的区域亦广,适宜于时人席地而坐的习俗。

东汉末砚台品种呈多样化,砚体多分为砚身和砚盖两部分,形式始趋复杂化,雕凿逐渐艺术化,初步显示了美化的趋势。魏晋南北朝则是我国古砚定型的重要时期之一。此时圆形、方形足支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砚台已经没有了砚盖。北方盛行雕刻精美的方形四足式石砚,南方则以圆形三足青瓷砚为典型特征。

同时,由三足开始,逐渐出现了四足、五足、六足、八足乃至十足甚至更多。尤其是砚台的砚堂露胎无釉,方便磨墨。另外砚面的四周出现了高起的子母口砚边。砚堂也从平坦向中心逐渐隆起。这种砚式也成为后来辟雍砚的雏形。

青瓷三足圆砚

唐代以后,各地砚材如端石、歙石、红丝石等相继得到开发。相对而言,石砚较之陶瓷砚,其石质坚实润密,不吸水,发墨不损毫,具有致密坚实、发墨利笔等品质。不过此时石砚在选料和加工方面都还处于初始阶段,数量不多,多以实用为主。在整体砚式上仍朴素大方,为唐砚的延续和发展。

具体而言,箕形砚在南方至宋代已演变成长方形抄手砚,并成为当时的主要砚式。而北方的辽、金两朝,仍继承了唐代箕形砚的传统,因而极具地域特色。

到明清两代,中国制砚进入史上最为繁荣的阶段。这时砚台的造型也多样,争奇斗艳,各臻其妙。还有一些保存天然石质朴素美不加斧凿的随形砚。文人墨客还非常讲究砚石的色泽、文采、声音、嫩润及年代、石坑、题铭等,最终砚台的实用性完全被艺术性、欣赏性、陈设性取代,达到材美工巧的境界。

砚的制作技艺以长江以南地区最为出色,进而分为徽、粤、苏三大流派,并出现了一批制砚高手。不仅砚台制作融绘画、诗歌、书法及雕刻等艺术特点于一体,而且在外包装盒上也追求装潢考究、华丽美观,甚至有逐渐脱离实用走向工艺美术品的趋势。

例如此间还出现了将形制各异的砚台集中于一匣的集锦砚。这类砚台通过统一的装潢形式,将若干方砚台以某个主题内容彼此关联成为一组,专供贵族阶层赏玩。

端石集锦砚

清宫除不断向各地征调佳砚外,还在内廷设立专门的制砚作坊,有些砚台则交由地方承办制作。

此时砚台按照质地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天然材质的石砚,除传统的端砚、歙砚外,还有被称为清代“国石”的松花石砚。另一类为人工加工原料所制砚,如陶砚、澄泥砚、瓦砚、砖砚、瓷砚、漆砂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