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做笔与做人

2.做笔与做人

(1)复杂且苛刻的制笔工艺

明人虞堪在《题赠笔生王纯与径山愚庵及公同赋》一诗中提到:

心力尽于初画妙,眼睛全在一毫头。

竹管“大净羊毫”笔

择毫精妙是决定毛笔实用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必要保障。中国毛笔对于制作技法的工艺要求极为复杂。工匠针对宫廷御用毛笔,不仅选毫极精,而且将笔头捆扎出笋尖式、兰蕊式、葫芦式等多种形式。不过其中的关键在于笔头的制作。

首先,工匠取兔毛的部位和季节是很讲究的。由于秋冬季节山兔颈、背部的毛“毫长而锐”,故“秋毫取健,冬毫取坚”,遵循“锋齐腰强为善”的标准。

其次,笔工要挑选最佳的毛用来制作笔头。择毫包括选毫与分毫两部分,它是整个制笔工艺中重要的部分。选毫就是将熟后的毛施以初步拣选,除去无用之绒毛及杂毛等。这种工作主要在“水盆”里进行,有诗赞曰:

水盆洗出紫兔毫,便觉文章生羽翼。

选毫的工作非常烦琐,既要准确又要耐心,要求对每一根毛料的强弱、锋颖、长度以及色泽等进行精心挑选,以便留下整齐而圆的毫毛。往往在千万根兔毫中才能选中一根。唐人白居易称:

千万毛中拣一毫。毫虽轻,功甚重。

钱泳称:

每一枝笔,只要选其最健者二三根入其中,则用之经年不败,谓之选毫。

用这样精心挑选的兔毫制作的笔头,不仅锋长腰直,而且像锥刀一样尖利。

分毫。在制作笔头时,不同的部位需要不同的材料,以便不同级别的毫料各尽其能。其中特别以笔尖的制作要求最高。笔工要选用毛杆最长、粗壮挺拔且最为刚健的毫用在笔尖上,以达到“快利入手如铦刀”的效果。

另外还有结装。结装是将理顺的毛按照不同长度、品种进行分类,再一层一层卷起装成笔的过程。由于笔头为圆锥形,因此从笔尖到根部的衬毛配置数量也应该逐渐增多。而衬毛增加的幅度,受制于预设笔形的长短肥瘦。

至于用意之妙,锋齐不难,而腰强为难。锋齐者类不能强,腰强者有不能齐。虽赵文敏用冯(应科)、陆(颖)笔,亦仅得其齐,而罕得其强。

衬垫过少、过多皆不合适。最后,在笔头做好以后,还需要由专门的技工剔除性质不合之杂毫。古人对于剔毫要求更为严格,几乎是一种近乎苛刻的过程。其制作成本与精力非一般人所能想象。加工完成后,这些笔头需要具有毛色光润、浑圆壮实、美观挺拔的特点。

(2)湖笔天下

元、明、清时期,湖笔一直是宫廷皇家用笔的主要选择。如果说宣州制笔业之所以能名震全国,是因为具有得天独厚的上等原料优势,那么湖笔能够持久发展,首先归功于湖州地区有一批掌握制笔核心技艺的传承人。

早在元代,当地制笔世家便代代相传,出现了“家有其业,业有其人”的盛况。这些制笔工人发明、创造并不断改进制笔工艺的专业技术素质,已经呈现出精神文化层面的内容。

另外,随着制笔业的振兴,元代吴兴当地笔具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高,被元人仇远《赠溧水杨老》一诗中描绘为“浙间笔工麻粟多”。特别是善琏村坐落于“家家缚兔供文苑”的苕溪、霅溪之畔,该村“生禽玉兔出明月”,是当时有名的笔乡。

除此之外,一些较大笔商特别注重品牌的培养。这些笔商迎合了顾客们的消费心理,为提高自己产品知名度采取了多重做法,进而体现出市场竞争的本质特征。

此时笔作为一种专业化的手工业商品,已经实现了跨区域的商品流动。例如当时善琏万安坊一带形成了别具一格的笔市。除了从业者直接进入流通领域外,当地人大多数用笔舫贩笔。所谓笔舫,是一种专门运笔的船。善琏地处杭嘉湖水乡泽国,顺着四通八达的水路,这些笔舫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一些名工的产品行销很广,促使湖笔制作技艺逐渐向周围地区扩散,从而促进了江浙一带制笔业整体的发展。

元陆居仁草书《苕之水》诗卷

(3)“四德”标准的确立

湖笔之所以享誉全国,关键在于其笔“尖齐圆健良有方”。这种制作要求对于形成湖笔的形制标准及扩大湖笔的名声至关重要。

不过随着制笔业高度的商品化,以次充好的劣品不断涌入市场。一些笔商极力降低成本并假借名家之名进行销售活动会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大优势。其目的在于利用品牌的原有知名度以提高货品的档次,进而最大程度获得利润。当然,制笔作为一门手艺,用以养家糊口,是基本的生活要务,也无可厚非。

我们从元代书法家鲜于枢写给笔工范君用的题词中可以看出,当时伪托制笔名家名号的行为已经甚为猖獗。这种以次充好的行为严重扰乱了制笔业的市场秩序。于是元代鲜于枢在《赠笔工范君用册》中特别叮嘱范君用:正是前面有了制笔名家刘远、李思温等人最终身败名裂的前车之鉴,所以作为后起之秀,范君用一定要爱惜自己的名声,才能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元鲜于枢行书《赠笔工范君用册》

元代以后的书法名家十分讲究对湖笔的性能要求,如明人屠隆在《考槃余事》中把对优质毛笔的特征尖、圆、齐、健四字称之为“四德”。清人唐秉钧则在《文房肆考图说·笔说》中对“四德”进行了详细解释:

尖者,笔头尖细也。齐者,于齿间轻缓咬开,将指甲揿之使扁排开,内外之毛一齐而无长短也。圆者,周身圆溷饱湛,如新出肥土之笋,绝无低陷凹凸之处也。健者,于指上打圈子,绝不涩滞也。

要达到这种水平,必须是眼明手稳、经验丰富的笔工才能制造出来。制笔看似容易,但要做出精品却是很难。

总体而言,“四德”标准的出现与当时笔市劣品横行的情况密切相关。例如生产成本的高低往往是经营者关注的对象。相对而言,降低成本就会在竞争中取得优势。特别是制笔中“择毫”的工序,可供操作的空间很大,故而笔毫的优劣完全取决于工匠的良心。

例如熟毫为制笔中的关键一步,主要目的在于去脂除污。不论采用何种方法处理毛料,目的都是使毫毛脱脂后易于操作制笔,直顺而有弹力。受商业利益的诱惑,制笔者有意采取过度的熟毫方法以降低毛料的寿命,达到速售、多售的目的。而这一无良方式并不为外行人所知,故而元代书法家袁桷(1266—1327)曾提到:

近世子昂承旨擅书名,吴中笔工争进技庭下,率形制相类,书不满卷,则已成秃翁。盖毫熟则易乏,如脂韦之士,宁复生气。子昂不言其短,将以为彼养生计。

文中“脂韦”指圆滑,没有骨力,此处借指笔毛脆弱容易折断。由此可见,“四德”除指笔外,还有更深的做人寓意。

就笔而言,需要笔锋坚韧,浑圆饱满,修削整齐,劲健有力;就人而言,要求笔工技艺精湛,见贤思齐,内方外圆,身心健康。

笔要正直,人亦要正直,才能制出好笔。

在历代笔工与文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往往见到文人对于笔工品格的描绘,如元人胡祗遹指出:

纤圆见伦理,遒劲傲盘折。起伏应提案,顿挫愈健捷。笔疵良多端,试为一论列。锋危多困弱,过促亦桀骜。中虚易涣散,太实伤拥结。而能四者间,求全得心诀。学书运笔耳,十笔九凡劣。就能到神御,终亦因点画。笔人例尘俗,定谓何妄说。

正因为这些品格高尚、技艺精湛的佳工特别稀少,文人们才特意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