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期制墨的特点
(1)品牌意识的提高与名家辈出
明代嘉靖到万历年间,随着江南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发展,徽州制墨业内部出现了激烈的市场竞争。这种竞争开创了“徽墨”在明清时期兴盛的新阶段。其中一些名墨精品即便价比黄金,仍得四方竞购。这既是制墨工匠的荣耀所在,也是墨工的社会地位得以改观的一种体现。
嘉靖年间的罗小华、方正、邵格之以及万历年间的程君房、方于鲁、汪中山、吴叔大、叶玄卿等名家,都是在激烈竞争中相继兴起、各树一帜的代表人物。
如罗小华是中国徽墨发展史上将艺术创作与商业获利相结合的第一人。他继承前代制墨技术精华,以桐油烟为主料,搭配“龙香剂”配料,以鹿角胶为黏合剂,制出“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的墨品,被人称为上品。其墨除了品质极佳外,在外观设计上还栩栩如生。罗小华创造性地把徽州雕刻技术融入墨模制作当中,使得墨品不仅具有实用性,且具备相当的工艺欣赏价值。
墨模在长时间使用后,为了保存资料,也为了商业上的推广,自明代起,有些制墨家开始将墨模拓印,或将原稿重刻,做有系统的编整,使之成为出版品。方于鲁、程君房等制墨名家,曾先后出版了《方氏墨谱》和《程氏墨苑》,汇聚了当时最为经典的墨品样式,皆保持了与罗墨类似的艺术风格,并引领了明末墨品装饰设计的潮流。这种以精美的版图形式加以表现的广告宣传与资料汇编,不仅扩大了各自的业内影响,而且为后世研究明代版画留下了不可忽略的文献样本。
罗小华款一池春绿墨
(2)私人订制墨品的现象较为多见
清代以来,文人墨客、书画名流、达官士绅等以个人名义聘请工匠制墨成为一时风气。文人自制墨最早可以追溯到曹魏时期的书画家韦诞。在宋代一时蔚然成风。当时的文人士大夫曾纷纷亲手制墨,例如文学家苏轼、黄庭坚甚至宋徽宗等都亲手制墨。
士大夫阶层对墨的这种偏好,客观上为制墨行业引来更多关注,营造了有利于制墨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为了适应文人们的欣赏需求,不少墨工们也在墨的形式上费尽心思,并且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需要参考订制者的意见。这种墨的文人气与个人风格较强,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墨文化的内涵品位和艺术魅力。
由于其是按文人士大夫自己的情趣将图文集于墨之方寸天地,专门刻模订制的专用墨品,故而这些墨品在烟料选择、图案设计、花纹搭配、做工刻模等方面较一般市易墨精致周到,小批量生产;有些墨上题铭多为文人亲手所书,也体现了个人的书法功力。它们反映出当时的文人雅趣和文坛学风的变化,进而可以从物证方面解读当时社会思潮与文人生活。
特别是自清代中期乾嘉学派兴起后,仿古题材的墨品尤为流行,无论是古泉墨、石鼓墨、汉瓦墨,还是各式文人专用拓碑墨,以及利用传世的古墨翻模复制的仿古墨等皆得以流行。
此类墨品造型大多小巧,它们与实用墨类相比,重视造型之美,主要讲究其鉴赏和收藏价值。所以这种墨所用烟料讲究,刻饰图案、花纹精致,做工周到细腻,集书画、镌刻、造型艺术为一体,在质量和艺术表现上胜于寻常制品。
(3)集锦墨成为清代徽墨竞争的重点
清代徽州的制墨业主要涉及绩溪、歙县、休宁、婺源四县。由于地域制墨风格的差异,以及工匠之间的竞争激烈,徽墨内部形成了歙派、休宁派与婺源派三个派别。其区别关键在于墨模雕刻风格的不同。
早在明代,歙县的诸多墨家纷纷制作与文人意趣一致,且以圆形、方形为基本造型的大锭墨品,以满足宫廷权贵、高级官僚、大地主、社会名流之需。这些墨品具有隽雅大方、雍容华贵的艺术风格,同时在品质上具有烟细胶清的特点。特别是歙县籍墨家在图案装饰上讲究“诗书画印”的齐备与协调,俨然是当时高级文人阶层书画作品在新介质上的集中反映。这类风格被后世名家如叶玄卿、吴守默、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等人加以继承和发扬,一直延续到咸丰、同治年间才衰败下去。
叶玄卿按易水法制苍苍室藏二酉山图墨
集锦墨是中国古代制墨家按一定设计构思,将形式不同、图案各异的墨品组合在一起的成套丛墨。这种组合套墨多带有装饰性或礼品性。其创始人传说是明嘉靖年间的休宁人汪中山,集锦墨在当时又称为“瑶函墨”或“豹囊丛墨”。
在歙派制墨风格不断发展的同时,明代休宁县出现了以汪中山、邵格之为代表的另一类徽墨风格。与歙派相比,休宁派徽墨主要面对的人群为新兴富商、中小地主、基层政权管理者等。其单锭墨品的图案设计虽然较为抽象简约,但是在外观装饰上讲究样式繁杂、华丽精致,多饰以金银彩色,尤多出产专供珍藏赏玩的系列套墨,即集锦墨。此类墨品在整体效果上取代了歙派墨家所推崇的单锭书画式大墨的一贯风格,使人耳目一新。
最初,古代制墨家选用不同名品聚在一起,每锭墨形式、图案、名称都不同。后来,制墨家把自制的墨品按照题材分组定名,并将形式不同、图案各异的每锭墨组合在一起,或者把形式相同而图案不同的每锭墨组合在一起,成套装盒。每套墨品从数锭到数十锭不等,错综排列,整齐美观。从形制上讲,集锦墨注重层次布局;从款识上讲,其变化多样,画家、书法家的艺术水平在墨上得到了充分表现;另外还在外包装上费尽了心思。为保存永久和携带便利,这些套墨往往都配有相应的包装,如锦纸套、漆盒、木匣等,极具装饰性,更加让人赏心悦目。
一般而言,清代高级集锦墨多采用楠木漆盒,另有用黑漆描金匣储存,也有用金丝楠木或乌木做匣的盒内分匣,匣套白绫,墨锭装入锦盒。盒以墨漆为底,上施朱彩或镶嵌螺钿,盒面描金龙纹、山水等图纹。由于集锦墨的生产成本巨大,所以它代表了乾嘉王朝乃至某些知名制墨家最为兴盛时期所为,是其最高制墨水平的体现。乾隆御用集锦墨,如“七十二月令候”“御园图”“重排石鼓文”“四库文阁”等墨品的设计纹样皆经由当时清廷内务府造办处主持,派遣如意馆画家绘制画稿,再由御书处“墨作”的“南匠”分工精制而成。或者将此类图样发往徽州,由当地墨坊承办贡墨所用。因而徽州各墨家多有仿制并流传至民间。总体而言,集锦墨是多方面的艺术总汇。集锦墨的出现,是当时美术、书法、雕刻、漆器、纺织、螺钿等各类工艺制造技术的集萃。这种丛墨的出现和发展,无论是从图案装饰、形式变化,还是装潢设计,都使得我国的制墨工艺得到了全面的进步。
宁寿宫集锦墨(四十锭)各种形式的包装(一)
宁寿宫集锦墨(四十锭)各种形式的包装(二)
(4)徽州制墨技艺促进了乾隆御墨的兴盛
乾隆御墨是专供乾隆皇帝使用的书画用墨。御墨有三种来源,一是由宫中设置的专门机构制作的御墨。二是由宫廷出具设计形式和图样,交由徽州地方著名制墨工坊承制并按期定量呈进的御墨。三是官员的特贡。
乾隆御墨吸取了自清初以来徽州制墨的有效经验,将清代皇家审美与徽州雕刻工艺的灵秀气韵加以契合,在造型、装饰等方面对明代以来墨品的装饰设计进行了总结和提高。尤其是某些御墨的署款十分考究,多标有相应的宫殿名,以满足各自不同功能之需。其墨品不仅质量精良、造型优美、图案细致,而且在铭文、款识等方面亦有值得称道之处。它们在体现着皇帝个人喜好的同时,直接反映了其世界观与价值观。
清代诸帝多善书,对于制墨极为重视,故御制墨品多精绝。这些墨品是专供鉴赏的墨品,清代大多以贡品的形式呈现。中国早在东汉时期便有了贡墨。据民国《歙县志》,宋时徽州“每年以大龙凤墨千斤充贡”。相对而言,康熙朝以后贡墨的种类与数量要丰富得多。
就墨品主题而言,贡墨多在正面题有奉承或特定的词语,皆具有吉祥如意的意味。其中包括祝寿类、颂盛世、感恩泽、赞御书等,如万寿无疆、海鹤添筹、亿万斯年、天子万年、华封三祝、天汉云章、万载长春、天保九如、龙光万载、太平如意、太平有象、太平清玩、车书一统、万国咸宁、嵩呼万岁、光被四表、璧合珠联、日月光华、海晏河清、天文垂曜、圣朝雨露、景星庆云、万福庆云、太平雨露、宝翰凝香、宸翰辉煌、天章云焕、天书焕彩、天章宝翰以及万年松、万年红等,多是歌功颂德、粉饰太平的华丽辞藻。
总督漕运张大有进万寿无疆墨
随着时间的推移,贡墨的主题有了极大的丰富,除了以上祝语类外,又出现了景物名胜类、农业生产类、博古类等题材。这些贡墨的画面都注重自然情趣的表达、山水灵气的显现,给人清新典雅的心理感受。
不仅如此,有些贡墨属于“特贡”。它们多用于大臣以个人名义嘱咐墨家制以进呈皇帝表示忠心,并借以得到帝王的宠信。与“例贡”墨品相比,它们在款识内容上比较简单,仅在墨上署有臣字款而没有职衔,如“臣汪由敦恭进”“臣徐元梦恭制”等。这些臣子不惜财力,但求质量,甚至装潢精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康熙年间江西督窑官刘源所进系列墨品。这些墨品体现着君王的喜好,进而成为清代乾隆朝内务府“御墨”制作的主要参考依据。
随着时间的推移,某些题材的墨品导致民间制墨行业皆以之为范本进行仿制,实现了清代后期民间与宫廷制墨艺术上的良性互动。
陈淮进天书焕彩墨
自康熙朝起,清宫内便有御墨的制作。以后雍正、乾隆、嘉庆、道光等朝皆有御墨传世。
乾隆皇帝除了沿袭前朝御墨的制作形式外,还命令内廷大量制造新式墨品。为了使得新制御墨更加符合自己的艺术口味,乾隆皇帝还特命徽州墨家进京指导内务府制墨。此时世间传闻最为著名的便是在乾隆六年(1741),徽州制墨名家汪近圣之子汪惟高曾离乡赴京三年(1741-1743)在御书处教习制墨的故事。
汪近圣(1692-1761),清代制墨名家,号鉴古,徽州府绩溪县尚田村(今安徽宣城绩溪尚田村)人。他本是曹素功家的墨工,后来自立门户,于康熙末年在徽州府城开设了“鉴古斋”墨店。汪近圣所制墨造型、图案、题识等皆精巧出众,精品墨有“惜如金”“骊龙珠”“千秋光”“龙光万载”“漱金”以及集锦墨“耕织图”“黄山图”“新安山水”“辋川图”等,无不是徽墨中的佼佼者。其墨质与墨样均精工,被时人誉为李廷珪再世。
据《鉴古斋墨薮》记载,汪惟高“选名材,精器具,法必宗于古,式必从其新”,所制墨深得圣意。
又有汪节庵(1736—1820),名宣礼,号蓉坞,歙县信行里(今安徽黄山市徽州区岩寺镇信行村)人,店名“函璞斋”。其家制墨成名于乾隆晚期,据说有函璞斋墨品七十四种传世。其墨质坚莹,做工精美,形制古雅,颇得当时名士的偏爱。
目前所见嘉庆、道光年间文人订制墨多出自其手。
汪近圣制辋川图诗墨
汪节庵造书函式墨
另外,汪氏还善制集锦墨,目前有“潇湘风景图”“黄山图”“西湖十景图”“名花十友”墨等存世。
汪节庵墨品常被江南大吏们选充贡品,甚至有许多显宦名流也都给汪氏墨业以高度评价。例如阮元、曹振镛、林则徐等人都写过题赞。
汪节庵制御题西湖十景诗彩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