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制作新砚

4.制作新砚

在整理旧砚的同时,乾隆时期的造办处还新制了一批砚台。其原则:一是在砚品命名上摹仿前朝砚;二是在造型上摹仿前朝砚。

弘历对于砚台的制作以及安设地点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其内容包括样式、颜色、花纹、铭款、配盒等,具体的大小也由他自己决定。此举模仿其祖康熙帝亲自参与设计御用砚式,并命内廷制作松花石砚的往事。

乾隆朝制砚的原料多为造办处库贮。这些原料当为各地进贡而来,如来自肇庆的端石、徽州的歙石、乌拉地区的松花石等。除造办处及各种砚石的产地之外,由于当时苏州的制砚技艺,以及艺术创作水准较高,特别是澄泥砚制作较造办处更为高超,朝廷便将御砚的制作直接交予苏州地方,再寻找砚工具体承办。

清代宫廷御用砚的式样多依照内府收藏的历代旧砚式样,或参考古人所画之砚图。除此以外,其造型中还出现了因材而制的随形砚以及形式活泼的像生砚。此时制砚在风格上出现了古朴典雅与奢靡华丽两条迥然不同的发展之路。

顾二娘铭端石菌式砚

(1)新砚的制作

按照质地,清宫藏砚种类可以大致分为陶质砚和石质砚两种。陶质砚中又可分为陶质瓦砚、砖砚及澄泥砚三类。

弘历颇爱澄泥砚。澄泥砚是唐宋历史上著名的四大名砚之一,是其中唯一以泥土为原料的人工烧制而成的非石质砚。澄泥砚的制作原材料以唐代绛州(今山西新绛)和虢州(今河南灵宝)所产为最佳。其制作最早可追溯到汉代的烧陶工艺。但澄泥砚的制作工艺要求更加繁杂,澄泥砚的制作工艺从采泥、淘洗、制坯、风干到雕刻、焙烧、定型,先后要经过十几道工序。

澄泥砚与铜雀、未央等瓦砚的关键差别是在制作过程中是否大量使用水且经过仔细淘洗、过滤,进而使得质地细密且呈现油亮光泽。澄泥砚之名也由此而来。澄泥砚的色泽、硬度以及晶莹、柔润的程度都与此密切相关。另外由于原料、添加剂及烧制火候的不同,澄泥砚呈现多种绚丽的色泽。其特点是质地坚硬,细腻耐磨,贮水不涸,发墨而不损毫,可与石砚媲美。在造型艺术上,由于泥料可塑性大,澄泥砚的制作十分注重图案和造型。

至宋代,澄泥砚的形制较唐代更加多变。宋代以后,由于石质砚的大量开采制作,澄泥砚的占比已日显下风。不过在乾隆中期,由于资源匮乏,清宫开始专门派人寻找新的松花石矿源,其范围也由吉林将军辖地扩大至盛京将军辖区。

乾隆四十年(1775)以后,松花石砚在清宫档案中的记载逐步减少并最终消失。在这个历史背景下,弘历急需一种能够替代松花石的砚材。

乾隆铭澄泥仿汉石渠阁瓦砚

乾隆铭澄泥仿古六砚

清代乾隆朝仿古澄泥砚的制作高峰期主要是从乾隆四十年(1775)至乾隆五十年(1785)。乾隆皇帝曾对澄泥砚大加赞赏,随即下令造办处搜集整理历代澄泥砚的资料加以研究。从四十一年(1776)开始,取得自山西汾河的澄泥,发交苏州织造承制。经过近三年的努力,直到四十三年(1778)仲夏,苏州地方才研制成功新的澄泥砚料,并进呈御览。从这时开始,苏州承制的以“玉兔朝元”砚为名的仿古六砚开始接替松花石砚成为当时内廷中最为重要的砚品形式。

清代宫廷澄泥砚生产的终止有两个标志。一是乾隆五十四年(1789),弘历正式下令传与苏州织造:虎符砚嗣后不必成做。二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因苏州成做澄泥砚的澄泥陆续无存,弘历宣布:澄泥砚嗣后不必成做。仅据《西清砚谱》可知,乾隆皇帝着意收录的高等级仿古澄泥套砚便多达数十套,可见其对澄泥砚的偏爱。

仿汉未央砖海天初月砚与仿汉石渠阁瓦砚,此二砚仿唐代所制汉砖瓦砚,分别为椭圆形和覆瓦式。砚上皆题有阴文楷书砚名及乾隆帝御制砚铭。砚面光素平整。前者辟弦月形砚池及椭圆形砚堂。后者则辟圆形砚堂。

瓦砚从成分上来说应该属于陶砚,其中绝大多数是由汉魏建筑上残留的砖瓦改制而成的。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以汉未央宫诸殿瓦与曹魏铜雀台瓦为材料制作之瓦砚。

事实上,在隋唐之前,汉代砖瓦砚并不存在,它只能是唐宋以来一些好事文人利用秦汉废墟中的砖瓦,按照自己的喜好加工而成的。而唐宋时人对于砖瓦细腻材质的偏爱,源于当时人对于陶、瓷砚加工技术的极致追求。

乾隆铭澄泥仿汉海天初月砚

乾隆铭澄泥仿汉石渠阁瓦砚

明制长方瓦式砚

乾隆铭澄泥仿唐八棱澄泥砚

仿唐八棱澄泥砚与仿宋玉兔朝元砚,此二砚仿前代所制辟雍砚,分别为八棱和圆形。

前者砚面中心为圆形砚堂,周环凹下成渠,是为砚池。砚池至外缘间浮雕波涛、飞鱼、海马等。后者还添加了唐镜造型,并加以发挥。其砚面边缘突起一周弦纹,内为砚堂,光滑平坦无砚池。砚背雕有玉兔朝元图,边缘环识阴刻楷书铭。

乾隆铭澄泥仿宋玉兔朝元砚

辟雍砚是主要流行于中国汉唐时期的一种砚台式样。汉代文学家班固《白虎通·辟雍》曾记载:

辟者,璧也,象璧圆,又以法天,于雍水侧,象教化流行也。

此类砚台多为圆形,因砚面凸起,砚池围绕在砚堂周边,犹如辟雍环水,故称辟雍砚。“辟雍”之名源于周天子为贵族子弟所设置的太学,取其建筑四面环水,形如璧环而得名。辟雍砚大约出现于东汉后期,流行于南朝,至宋代逐渐消失。

绿釉十兽面柱圈足辟雍砚

北京国子监辟雍殿

辟雍砚砚台材质中陶砚较少,而瓷砚占绝大比例,釉色多样。其砚堂露胎不施釉以便研墨,砚台底座足部明显突出,并以数量众多见长,甚至出现了有数十只足的多足砚。不仅如此,砚足的造型还有兽足和花瓣足之分。这类整体圈足,不仅成为一种装饰,而且使得砚体上小下大,有利于磨墨时更为稳固。

另外还有一种石渠砚。此类砚式是在长方形或方形砚堂周围环以相应水槽,在造型上借鉴了汉代未央宫石渠阁的建筑布局特点。仿宋德寿殿犀纹砚砚面开瓶形砚堂,瓶口处深雕墨池。瓶外满饰犀纹。砚背镌楷书阴文乾隆铭。此砚系仿宋抄手砚的再创作。

乾隆铭澄泥仿宋德寿殿犀纹砚

紫端涵星砚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抄手砚是主要流行于中国宋代的一种砚台式样,又称“插手砚”或“太史砚”。所谓抄手,是将砚背部分挖空,便于将手插入砚底进行挪移,故名。就功能性而言,此式样可减轻砚体的重量,体轻且稳,便于搬动,也便于清洗。

从北宋早期开始,抄手砚的长方形砚堂多呈斜坡状。此式一直流行至南宋初期。

抄手砚属“风”字砚系统,是唐代箕形砚演化的结果。长方形抄手砚为宋代的主流。此类抄手砚在外形上较为规整。砚侧如同双足。宋代抄手砚造型稳重、端庄、淳朴、大方,其线条处理流畅明快,制作极为讲究,既实用又雅观,体现了一种内在的美,故而在中国制砚史上影响深远。

乾隆铭澄泥仿宋天成“风”字形砚

仿宋天成“风”字砚为“风”字式,砚面开偃月形墨池,砚堂平坦光素;砚背平滑,镌刻楷书阴文乾隆铭。

箕形砚是主要流行于中国唐代后期的一种砚台式样。此类砚式因形如簸箕而得名,特征极为明显。箕形砚又称“风”字形砚或“风”字砚。砚面一般没有纹饰,砚首较窄,或圆或方,砚尾则较为宽平。砚堂与墨池相连,部分砚堂与砚池之间多有明显的折线,便于聚墨。其底部一端落地,一端多以双足支撑。

晚唐至五代,两足箕形砚继续得到发展,进而演变成近长方形的“风”字形砚。其状上窄下宽,两侧边收腰,尾部两侧外撇如同凤尾,底部还有小足作为支撑,形成尾高首低的样式。墨池为斜平底簸箕状,可保墨汁不致外流。

端石“风”字形砚

(2)配制砚盒

在乾隆朝,几乎所有的砚品皆贮存在囊匣之中,以防止存放不当及人为损坏。

砚盒的种类分为漆质、木质、石质以及金属质四种。其中漆质材料的匣体本身具有胎薄体轻,防腐抗酸,坚固耐用,不易变形,历久弥新的特征。不仅如此,漆艺砚盒造型的气质,雕饰得浩繁精丽,形体的庞大与清朝的奢华相得益彰。漆质砚盒又分为两种,即洋漆和黑漆。洋漆器因制作精致、图案清丽而颇受皇帝们的喜爱。雍正、乾隆年间是洋漆生产的全盛时期。当时清朝造办处专设制作仿洋漆器的作坊,同时在地方上如苏州等地亦有生产加工的能力。

虢州石“风”字砚的匏制砚盒

歙石荷叶式砚的螺钿漆盒

在用途上,洋漆囊匣多用于较为贵重的文具盛装,以及多宝格文玩的盛装。黑漆类砚盒多为百什件内配砚的附件部分,一般附于屉板或托盘之上,用以盛装砚品。它们是与砚台本体的直接接触者与保护者。部分乾隆朝制作的黑漆砚盒除了刻年款、刻字外,造办处还会根据所盛砚品的纹饰内容镌刻各色名签。

为了使砚盒更加牢固,某些盛装较为贵重的砚台,如松花石砚等,则使用紫檀木边黑漆描金长方砚盒或紫檀木黑漆砚盒。此外,还有红漆、螺钿漆等材质的砚盒。

紫檀是清代制作砚囊匣的首选木材。将紫檀木当作囊匣,一般用于盛装比较高级的御砚。弘历曾下令将以前无盒砚及不符合其审美的锦盒等全部换成嵌玉紫檀木盒。楠木的使用范围和频率要远远小于紫檀木。其功用有三:一是做箱。二是用作外套匣。三是用作屉和屉板。至于花梨木则主要配装端砚、松花石砚等,但用量并不大。由于其盛装的是较为高级的材质,所以配花梨木的砚盒并嵌玉。其他木材还有木、桦木、影子木等,这些木材相对前面几种木材而言并不常用,多作为辅料。它们被直接充作砚盒的情况较少,虽在前朝有其用作砚盒配装唐宋以来旧端砚的记载,但此时它们却主要成为被改造的对象。

关于石质砚盒的选择,大都是从色泽搭配上进行考量,从而配备相当数量的松花绿石砚、端石砚以及乌拉石砚。具体而言,我们从色泽上可以分为花、紫、黄、绿以及黑、白等。从质地来看,有玛瑙石盒、牛油石盒、松花玉石盒及乌拉石盒等,甚至还有直接将歙石作为砚盒的记载。

康熙铭松花石嵌蚌池砚

端石镂空方胜纹铜盒暖砚

用作暖砚盒的材质以铜镀金较多,质地以掐丝珐琅和黄铜为主,内盛端石、歙石以及松花石等。这些金属砚盒中还常常有用“烧古”或“烧古流(鎏)金”的手法进行装饰的记载。暖砚一般都设有耐热的凹槽或抽屉。严冬时,可以在屉内装上炭火加温,或利用铜盘导热于砚体,使其温墨。

关于暖砚的装饰,匠人一般将四侧砚壁进行镂空。基本图案有福寿纹、绵绵瓜瓞纹、素锦纹等。这种雕刻形式,既减轻了砚的重量,又增强了砚的美感,同时,作为暖砚,还起到通风旺火的作用。

至于五龙纹、夔龙纹等,则以高浮雕的形式体现于砚盖之上。有时为达到炫目的效果,工匠们还被要求“按例加三倍镀金”。

铜胎掐丝珐琅匣端石暖砚

乾隆仿宋宣和“风”字暖砚

在档案中涉及砚囊匣维护、保养的地方,也被称为“收拾”。以漆器为例,其“收拾见新”工作可以具体分为擦抹(包括打磨、刷洗)、线缝、磕(裂)处粘补以及另漆里(底)几类,其中擦抹的难度最低。

乾隆帝崇尚文雅,雅好古风,精于鉴考古玉。这些嵌玉来自库贮,或是从前朝砚盒上拆下的旧物。尤其是那些体量较小且形式多样,充满生活情趣的“汉玉”“古玉”或“旧玉”颇得乾隆帝的欣赏。

紫檀木色调深沉肃穆,以紫檀木制成的家具,若不加任何镶嵌装饰,难免会有一种单调沉闷之感,而镶嵌上洁白光润的玉石饰件,就会打破这种沉闷压抑之感,明暗对比、冷暖色调相间的反差会产生悦人眼目的视觉效果。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嵌玉在砚盒上的使用更能折射出乾隆帝不使“良材屈伏”之心理,传达出乾隆皇帝知人善任、追求完美的治国之德。

乾隆铭歙石玉兔朝元套砚砚盒上的嵌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