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华宫诗宴
重华宫诗宴是清朝读书人最想吃的一顿饭。能吃到的人,人生境遇一般都不会差。吃饭的人由皇帝亲自仔仔细细地敲定。这顿饭的食材很“雅”,主要是吃“三清茶”,乾隆皇帝认为这茶不但“延年益寿”,还象征着做人的极好品质。
茶宴开始后,皇帝往往会带头创作一首御制诗,然后所有到场的大臣依照皇帝的意图进行应和联句,押韵且合题。联句结束后,只要皇帝满意,往往都会赏赐一些小礼品。拿到皇帝赞誉和赏赐的人会兴奋全年。
这在古代以服侍天子为己任的读书人眼里,足够“光宗耀祖”了。
重华宫外貌
郎世宁、丁观鹏等合画《乾隆帝岁朝行乐图》轴
乾隆帝自幼接受传统汉文化,特别是以四书五经为核心内容的儒家经典教育,因而具有极高的文化修养。其在继承帝位之后,不仅“稍有余间,未尝不稽读经礼”,而且对文化水平较高的文臣学士更加另眼相看。从乾隆八年(1743)开始,每年正月初二到正月初十几日中,皇帝都会选择一个吉日举办茶宴。茶宴设在紫禁城的重华宫内。有资格参加这次宴会的人都是擅长诗赋的文臣,因此茶宴被形象地描述为“重华文宴集群仙”。
乾隆 青花御题“三清茶”诗茶碗
参加茶宴的具体人数并不固定,起初只有12人,乾隆十一年(1746),参加茶宴的人数为满汉大臣、王公18人,取唐太宗时“十八学士登瀛洲”典故,最多增至28人,乾隆皇帝自喻此数符合“周天二十八星宿”。
茶宴上所饮之茶有一个雅致的名称——“三清茶”,即以狮峰龙井为主料,佐以梅英(晾干的梅花瓣)、松子仁、佛手,加圆明园雪水烹制。饮用时还可辅以特制满洲饽饽。
乾隆 矾红彩御题“三清茶”诗茶碗
茶宴时,皇帝御重华宫正殿,王公坐重华宫西配殿,大臣坐重华宫东配殿。宴前,乾隆皇帝当场出题,按规定作诗联句。由懋勤殿太监为每位与宴者出具笔墨纸砚,诸臣叩头列坐后,皇帝拿出他的御制诗,臣工们边品味茶果,边酝酿诗句加以应和。这既是古代文人流行的娱乐方式之一,也是各方才智的一次大比拼。
诗句的内容广泛,有对景物节令的赞颂,也有纪念军国大事的。例如乾隆十一年《三清茶》诗中,乾隆皇帝咏道:
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
乾隆帝行书《元旦日雪》横披
乾隆帝《重华宫茶宴廷臣及内廷翰林等题程棨(耕织图)联句复成二首》诗稿
乾隆三十三年(1768)《三清茶联句》中的御制诗句为:
高节为邻德表贞,喉齿香生嚼松实。心神春满泛梅英,拈花总在兜罗手。
殿外雪花轻落,殿内茶香袭人,更助诗兴。君臣唱和,联句作诗,实为文人的雅集。虽然诗会上的皇家礼制依然必不可少,但是气氛变得轻松不少,这让威严的宫殿也多少有了一些文人雅趣和过年的习俗之乐。
大臣们往往以能参加这一无上雅致的茶宴而备感恩宠,引为殊荣。
缎绣海水福寿如意纹荷包
茶宴接近尾声,皇帝还会赏赐与会众臣。其赏赐之物多为荷包、如意、砚台、书画等。有些好运的大臣还会获赐三清茶碗。得到赏赐的大臣更是小心翼翼将御赐荷包等放在胸前、捧于手心,旁人艳羡不已。
红色缎钉绫绣灵仙福寿纹荷包
乾隆帝特别看重在重华宫举行的茶宴活动,称其为“国家吉祥盛事”“度岁庆节最为吉祥”。他即使在退位后,还念念不忘,甚至提出茶宴联句“将来世世子孙即当遵为家法”。不过这一活动只延续到道光年间,咸丰以后便不再举行了。
硬木百宝嵌“吉祥如意”四字柄镶青玉透雕穿花龙纹单镶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