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笺红斗方以及清宫纸张

2.龙笺红斗方以及清宫纸张

(1)红色描金银龙戏珠绢斗方

乾隆帝特别讲究书“福”的仪式。他在动笔前一定要先焚香,然后开始挥毫。在他之后的各位皇帝,每年写“福”字也都是按着这一套典仪进行。皇帝书写“福”字用的纸,大多是丝绢制作,叫作红色描金银龙戏珠绢斗方。而用来书写对联的纸绢,则叫作朱红绢描金对料。它们皆以丹砂为底色,以白纸托裱。关于前者,四边绘五条描金云龙,其中一条龙盘踞正中一角,张牙舞爪。两条行龙在肩,两条游龙下潜呈托举状。五龙构成一个方格,中间一火珠。龙体周身围绕灵芝祥云。龙身以金线双钩,龙睛、龙鳞等处以银色映衬。斗方色彩艳丽、图案喜庆、端庄大方,极具皇家气派。

红色描金银龙戏珠绢斗方

朱红绢描金对料

(2)传统造纸的历史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早在西汉中期,宫廷内已经流行利用漂絮法制作的丝绵纸。古人曾采用丝绵浸水,捶打成薄片,制成“赫蹏”或“方絮”纸。关于纸张的利用,当时人已经有了分类,其中用于书写者质细、光滑、较厚;用于日常杂物包裹及绘图者则相对粗糙。如1986年在甘肃天水出土的放马滩纸、1957年陕西西安出土的灞桥纸等,都是各种植物纤维的混合体,质地比较粗糙、疏松,内含尚未打散的纤维团,纸面凹凸不平,距离后世专门的书画艺术用纸尚远。

到了东汉时,造纸的具体技术已经进行了规范,原料来源也得到了扩大。例如各种各样的植物纤维,以及烂渔网、破布等那些人们瞧不上眼的东西都能变废为宝。此时的纸不仅在白色质地上实现了薄且细的效果,而且产量也大幅度提高,由此出现了真正供书画使用的纸。例如1974年甘肃武威出土的东汉旱滩坡麻纸,纸质柔软平滑,紧密细薄,为单面胶状涂布加工纸,涂层细平均匀,适宜书写,在质量上比西汉纸有了明显的进步。晋唐时期,中国的造纸术已经发展成熟。纸张开始逐渐取代简帛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此时的麻料被进一步改良,所造出的纸质地坚韧洁白。随着人们针对各种材料的不断探索和反复试验,竹纸、绵纸、谷纸等纷纷出现。另外在古越州地区有剡藤纸,它是以藤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纸。其纸质匀细光滑,洁白如玉。皮料制作的纸比麻纸更好,其质地坚实,富有韧性,耐拉耐磨。

元代麻纸

唐代在东南沿海地区有以水草、苔藓做原料的苔纸。蜀地有由蚕茧制成的茧纸。这种纸的质地较薄且呈半透明状,流行于唐末五代,显示出当时蜀地较高的造纸工艺水平。不过在唐代最流行的还是皮纸。唐代文学家韩愈在他写的《毛颖传》中,把纸叫作“楮先生”,指的就是以楮皮为原料制的楮皮纸。楮皮纸的纸质柔韧,纤维交错,落墨起色,能明显体现出墨色变化。皮纸是一种统称,其原料包括瑞香皮、桑皮、楮皮、藤皮、木芙蓉皮、青檀皮等。北宋时,桑皮纸已取代麻料成为主要的造纸原料。其纸质柔韧而薄,纤维交错均匀,色泽洁白,纹理美观,墨韵层次鲜明。纸纹扯断如绵丝,所以又称为绵纸。至南宋,竹纸生产更是有所提高。其中以福建所产的印书用竹纸最为出名。竹纸质地细嫩柔软,韧性好,吸水性强,用于书写、印刷,容易吸墨,字迹经久不变,宜书宜画。不仅如此,竹纸产量多,成本低,适宜大量使用。

南宋竹纸

明清时代的造纸业继续发展,生产了各种高质量的本色纸和加工纸。特别是宣纸制作更精,使用也更为普遍。此时池州、宣州等地的造纸业已经出现逐渐向泾县集中的趋势。宣纸作为一个地域品牌,已经在全国造纸业中居于首要地位。随着宣纸的制作工艺日益复杂,人们在青檀皮中加入了一定数量的沙田稻草。其中檀皮多者被称为净皮,稻草多者为棉料。传说明代永宣时期的素馨纸、羊脑笺因质地优良而常被充作贡品。随着民间印刷出版业的兴起,浙、闽、赣等地区出产的毛边纸、连四纸等,成为明清时期民间主要的书画用纸。它们主要以竹子、稻草等植物为原料制作而成,成本较低,可以大量生产。

(3)纸张的加工

宣纸,是指在宣州地区生产的、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的纸。又因其主要产地在安徽泾县,或谓“泾县纸”。早在唐代,宣州地区生产的各种类型的纸,统称为“宣纸”,即宣州纸,曾被列为贡品。

自明代开始,以青檀皮为主要原料制成的宣纸纸质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不蛀不腐,久藏不坏,润墨性强,不仅能够保持墨色本身的鲜艳光亮,而且在清水的作用下,善于表现笔墨的浓淡润湿,变化无穷。宣纸的生产制作过程,一般要经过揉制、蒸煮、打浆、除沙、配料、抄纸、烘纸、检验等多道工序。其制作与一般纸相比,虽然在工序上基本一致,但是在选料、蒸煮、漂白等工艺上要求更加严格。例如在选料上,人们常选择多年生上等青檀树皮和沙田稻草。由于树皮和稻草的比例不同,纸面的光洁和柔韧程度各有区别。另外,在造纸过程中,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宣纸的质量。尤其是在抄纸过程中必须使用冰冷山泉溪水,可以使纸纤维的悬浮效果更好,制成的纸张细薄光润,纤维致密,经久耐用。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品种的纸呢?

安徽巡抚王之春进贡白素宣纸

原来,自魏晋以来,人们为了改善纸张的物理性能,尤其是避免纸纤维的间隙过大,或防止虫蛀,或增强美观效果,采用了各种方法。最初,是施胶法和染黄法的广泛运用。加工纸的方法越多,纸张的品种就越多。工匠们将宣纸分为生、熟两种。生宣书画皆宜,生宣经煮硾或涂蜡的被称为“熟宣”。熟宣着水不洇,经得多次皴染后仍适宜于画工笔重彩。它们制作精致,色彩鲜艳,纹饰华丽,令人赏心悦目。

就宣纸的加工技术而言,明清时代的工匠们在施胶、加矾、加蜡、染色、印花、砑光、洒金银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饾版是将画稿图案按不同颜色和层次分别制成多套木版,然后逐块依次套印,使画面色彩的浓淡、深浅、阴阳向背各有区分。砑纸是用雕有纹理或图案的木质或其他硬质材料制成的模子,在纸面上重力按压。这样纸面上就出现了相应的纹理或图案,千姿百态,非常生动。此技术在唐代就已经出现。它对纸质有很高的要求,只有韧性比较好的上等皮纸才能承受模子的压力,效果才会好。拱花则是利用凸凹两版嵌合挤压,使纸面上的各种花草树木、山川云朵凸起,具有强烈的立体效果。这些技术不仅有效地解决了原纸过于透光、渗水、强度不足以及表面凸凹不平的缺陷,而且将纸面进行了较大程度的再装饰。这样的宣纸不仅好看,而且不蛀不朽,可以长期保存。

蜡笺,又称“蜡纸”,一般多用麻纸或宣纸通过施粉彩加蜡砑光等艺术加工而成。古代工匠在纸上涂蜡是为了增加纸的透明度,同时也有使纸光滑防潮的作用。在唐代,著名的硬黄纸和硬白纸是蜡笺的主要品种。硬黄纸是在前代染黄纸的基础上加工而成。其原纸一般多用麻纸,先经过黄檗汁浸染,然后把纸放在热熨斗上,用黄蜡涂匀,再经过砑光、熨烫使平,亦称“黄硬”。这种纸虽然稍硬,但莹澈透明。同时它又具有防湿潮、久藏不朽的特点。黄色在“五行”中是正色,故古时凡神圣庄重的物品常饰以黄色,重要的典籍、文书也取黄色。故染黄纸深受当时人们的青睐。

在宋代,比较著名的硬黄纸有藏经纸、椒纸等。其纸呈金黄色,纸质细薄有光,纸性坚韧耐久。硬白纸是相对硬黄纸而言。这种纸不施色,只以蜡或其他药料涂满原纸的两面,再以卵石或弧形的石块碾压摩擦,使之光亮、润滑、密实,使纤维均匀细致。纸的厚度比硬黄稍厚。另外还有粉蜡笺,又称“粉蜡纸”,系在“熟宣”的笺面上涂各色粉料,并施蜡而成。

藏经纸

绿色描金银折枝花纹粉蜡笺

正是因为宣纸分类的标准和方法不尽相同,花色品种亦多样,故而名称多有差异。例如:

清代宣纸根据配料的比例,可分为皮料、棉料、净料三大类;按尺寸大小规格分为四尺、五尺、丈二和丈六等;

以厚薄分为单宣、夹宣等;

以加工处理的程度和吸水能力则分为生宣、熟宣与半熟宣等;按装饰效果来分则有描金银、洒金、泥金、金银箔等。

而按照不同产品的表面工艺特征,可分为虎皮宣、珊瑚宣、冷金笺、玉版宣等。

虎皮宣纸

(4)清宫名纸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之祖父曹寅(1658—1712)所进粉笺是清代宫廷御用纸的代表。

从图纹的制作技术看,这些粉笺采用了砑纸和套版印刷技术。其上的时间款识尤为珍贵,因为传世古纸普遍缺乏确切的时间信息。可以说,这批纸是目前故宫博物院所藏清宫御用纸张中,能够把加工技术、艺术水准,以及时间都结合起来的唯一参照物。

康熙四十八年(1709),曹寅在江宁织造职上所进这批粉笺有牙白、灰白、黄三种颜色,同色者以十张合为一卷。质地细腻,厚薄匀净,绘图精良。笺纸加粉砑花后分别映现梅鹊松竹、灵芝兰石鱼藻、兰花凤凰、兰花流云四种题材,画面生动有趣,线条纤细,意境清雅超逸。

到了乾隆年间,清宫笺纸制作更为兴盛。为了达到更好的书写效果,弘历曾在书法习作中多次使用珍稀的宋代笺纸。他还不止一次在诗文、题跋中谈到了宋笺,认为宋笺适宜书写。

然而宋笺珍稀难得,乾隆皇帝只得命人仿制。在这些仿古名笺中,以澄心堂描金山水纸、描金梅花玉版笺、仿金粟山藏经纸、仿明仁殿纸等最为知名。这些宫廷用纸整体气氛富丽堂皇,质量上乘。特别是每一张带有装饰图纹的纸张,皆可称为一幅精美的版画作品。例如淳化轩御制笺,绿色纸基上饰有描金折枝花纹,左下角有“淳化轩御制笺”朱文隶书印记。笺之粉层较薄,蜡层光泽较弱,但描绘花卉笔触尚精。又有描金松鹰图粉蜡笺轴,笺上描金绘出松鹰图,以金色的深浅变化,表现画面的远近关系。展之于光下,闪耀五彩光芒。

曹寅所进牙白色粉笺(左) 灰白色暗花粉笺(中) 黄色暗花粉笺(右)

淳化轩御制绿色描金折枝花纹粉蜡笺

描金松鹰图粉蜡笺轴

再如各色描金龙蜡笺,纸面以金或银绘山水、花卉、如意云纹为地,再加绘龙凤、博古或花鸟、蝴蝶为图案。

此纸质地柔韧,表面光滑,色彩亮丽,制作精美,画工细腻而传神,主题栩栩如生且有相当的层次感。

澄心堂纸是南唐时期的一种名贵皮纸。南唐后主李煜(937—978)特别喜爱用这种纸写诗作画,特辟其祖李昪节度金陵时宴居、读书、阅览奏章的日常活动场所——澄心堂加以贮藏,故称“澄心堂纸”。其纸薄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非常适合书法和绘画创作,从而誉满天下。

澄心堂纸的制作工艺十分讲究,无论选料、抄造、加工还是储存皆费时费力,十分辛苦。工匠需要在寒溪中浸楮皮料,舂碎后制成纸浆,再在冰水中举帘抄纸,焙干后制成。之所以要使用冰水抄纸,目的在于使纸张纤维悬浮效果更好,以保证纸张的质量。当时的澄心堂纸,与李廷珪墨,龙尾砚、诸葛笔并称南唐的“文房四宝”。北宋一些高级文人也视其为珍宝,竞相咏诗称颂。清乾隆年间的仿品多为彩色粉笺,上绘泥金山水、花鸟等图案,并署“乾隆年仿澄心堂纸”隶书款朱印。

苏轼游赤壁蜡印故事笺

金粟山藏经纸又称“金粟笺”“蜡黄经纸”等,也是传说中宋代以来最优良的纸张之一。因有人曾将大批量的优质藏经纸保存于今天浙江海盐西南金粟山下的金粟寺中,用于抄写、印刷寺藏经书,故名。这种纸沿用了唐人制作硬黄茧纸的传统工艺。它以桑皮纸或麻纸为纸坯,染以黄檗,再置纸于热熨斗上,涂黄蜡砑光展平而成,较普通纸光滑挺括,具有防潮防蛀、颜色鲜艳等特点。

宋人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记载:

宋蔡襄《澄心堂纸帖》尺牍 [中国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硬黄纸,唐人用以书经,染以黄檗,取其辟蠹。”

明胡震亨《海盐县图经》也记述:

“金粟寺有藏经千轴,用硬黄茧纸,内外皆蜡磨光莹……纸背每幅有小红印曰‘金粟山藏经纸’。后好事者剥取为装潢之用,称为宋笺。遍行宇内,所存无几。”

其纸的两面皆涂黄蜡,表面光莹细润,坚韧细密,无纹理,显得十分平整厚实,适合书写和印刷。清仿金粟山藏经纸制作不惜工本,因此其纸精美异常。

乾隆仿明仁殿画金如意云纹蜡笺是用多层桑皮纸加工而成的蜡笺。明仁殿纸为元代内府御用纸张,以元大内宫殿命名。

明人萧洵《元故宫遗录》云:

自瀛洲西度飞桥,上回阑,巡红墙而西,则为明仁宫。

仿金粟山藏经纸

乾隆年仿明仁殿画金如意云纹蜡笺

元人陶宗仪《辍耕录》记载:

文宗开奎章阁,作二玺,一曰“天历之宝”,一曰“奎章阁宝”。……今上(皇帝)作二小玺,一曰“明仁殿宝”,一曰“洪禧”。

又有:

明仁殿纸与端本堂纸略同,上有泥金隶书“明仁殿”三字印。

笺纸两面用粉色加蜡砑光,上绘泥金如意形云纹图案,右下角有双行朱文隶书“乾隆年仿明仁殿纸”八字长方印。纸质坚厚而平滑光洁,涂粉均厚鲜艳,蜡层光亮,描金华丽。

乾隆梅花玉版笺为皮料质地,白色纸基,通体为泥金冰纹所覆,点缀梅花朵朵。笺右下角钤朱文隶书“梅花玉版笺”五字,界以勾云长方栏。清人沈初曾在《西清笔记》中提到:

内库藏明代香笺甚多,今制尚沿其旧,亦宋人蜡笺遗意,而坚致过之。上命造梅花玉版笺、仿澄心堂笺、云龙笺诸种尤胜。

梅花玉版笺在表层涂布白色粉料,再施以涂蜡工艺,故具有纸表光洁、质地坚韧、防蛀防潮等特点。其图纹由宫廷画师设计,整体风格清新之中有柔美,是工艺性、艺术性兼备的纸张精品。据清阮元《石渠随笔》记载:

梅花玉板笺极坚极光滑,上用泥金画冰纹,间以梅花,乾隆年仿梅花玉板笺,亦用长方隶字朱印。

其中提到的“上用泥金画冰纹”等信息,反映了纸笺纹样的表现手法,即工匠直接描绘冰纹、梅花于纸张上。

乾隆年仿梅花玉版笺

王安石道: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古代称春节为元旦,“元旦开笔”是流行于民间与宫廷的一种传统习俗。大年初一这天,人们在红笺上写两句话,祈求百事大吉、风调雨顺。皇家的元旦开笔仪典又被称作“明窗开笔”,庄重而繁复。

大年初一,子夜时分,养心殿东暖阁内的紫檀长案上,皇帝在“玉烛长调”烛台的灯光中,饮尽“金瓯永固”杯中的屠苏酒,用“万年青”笔写下对新年的希望和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