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御砚的去向
新制成的御砚去向大致有三:
一是送回到原处摆放。等级较高的砚品多出自宁寿宫、乾清宫、养性殿、养心殿、懋勤殿等地。经由造办处整理之后,绝大多数又重新回到了原来的陈设地点。
如宁寿宫藏有汉铜雀瓦砚6方以及宋合璧端石砚、旧端石海天浴日砚、仿汉未央砖海天初月砚、仿汉石渠阁瓦砚、仿唐八棱澄泥砚、仿宋玉兔朝元砚、仿宋德寿殿犀文砚、仿宋天成“风”字砚等;乾清宫藏有汉未央宫东阁瓦砚、汉铜雀瓦砚一、汉铜雀瓦砚二、汉砖多福砚、晋王廞璧水暖砚、宋翠涛砚等19方;养性殿藏有宋米芾远岫奇峰砚、宋文天祥玉带生砚、宋宣和梁苑雕龙砚、仿宋宣和梁苑雕龙砚、元虞集澄泉结翠砚等5方;养心殿藏有宋澄泥虎符砚一、明文徵明琭玉砚等6方;懋勤殿藏有旧澄泥玉堂砚一、旧蕉白缄锁砚等6方;乐寿堂藏魏兴和砖砚、唐石渠砚二、仿唐八棱澄泥砚;景福宫藏宋苏轼从星砚、旧歙溪苍玉砚、仿唐菱镜砚一;符望阁藏宋四螭澄泥砚、宋澄泥虎符砚三;寻沿书屋藏宋澄泥石函砚二;延趣楼藏汉砖虎伏砚;倦勤斋藏宋澄泥璧水砚;颐和轩藏汉砖石渠砚;养和精舍藏旧端石天然壶卢砚。另有10方分赏皇六子、八子、十一子、十五子、十七子;35方陈列于南海、圆明园、长春园以及热河等处。由此可知,当时在这240方“著录砚”中有五分之一已经流出紫禁城。
二是送到指定地点。这些地点包括三山、五园等皇家苑囿。
尤其是以仿制石渠砚、仿制虎伏砚为代表的宫廷御砚,在制成之后绝大多数被送到各地行宫摆放。
乾隆铭仿古澄泥石渠砚
清仿古澄泥虎伏砚
特别是在乾隆四十二年(1777)前后,原来被康雍乾三代皇帝所专宠的松花石砚由于资源枯竭而停止制作,取而代之的便是由苏州织造所承办的澄泥砚。
从乾隆四十二年(1777)直到五十五年(1790)的这段时间内,弘历不断令人将澄泥玉兔朝元砚摆放于其出巡的各条线路上,北狩、南巡两条路线上着力尤多。
例如在北狩路线上的南石槽、密云、巴克什营、常山峪、喀喇河屯、热河、张三营等处行宫;京畿路线上的盘山、天津、燕郊、白涧、三家店、大兴庄、隆福寺、丫髻山、桃花寺等地;鲁豫路线上的涿州、紫泉、赵北口、思贤村、太平庄、红杏园、绛河、德州、晏子祠、泰安、泉林、郯子花园等地;南巡路线上的顺河集、高旻寺、金山、苏州府、灵岩、龙潭、江宁府、杭州府、栖霞等行宫,被专门摆放了三套以上的澄泥玉兔朝元砚。
三是赏赐给臣下或番邦首领。
早在康熙年间,玄烨便不断将出自东北的松花石砚赏赐给臣下。到了乾隆年间,这种赏赐继续进行。赏赐的范围包括皇族、近臣以及藩属国国王。不仅如此,他还时常命令造办处“广木作”“匣裱作”等将剩余材料暂时留存作“赏人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