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后 记
本人自入职故宫博物院,开展关于中国古代文具的保管和研究工作以来,迄今已有十几年时间。其间深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自己学识、研究资质等条件的不足。原因在于本人对于不少相关的背景知识尚未了解,对古人先贤的很多想法视而不见。这方面与自己熟悉的同事们相比,差距甚大,因此时常倍感压力。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故宫博物院的学习和研究条件较好,与各级领导和同事们的相处也非常愉快。因而一旦确立好自己学习的目标,自己不断努力,还是能够有所得的。不仅如此,从参加工作到现在,本人有幸跟随许多术业有专攻的先生们学习,并且在业务方面收获很大。
十几年间,本人撰写了有关文房四宝及清宫史方面的文章数十篇,涉及的问题大致上包括当时的笔墨纸砚鉴藏、中国笔墨纸砚的选材、中国传统文具与明清宫廷史之间的关系三种类型。这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个人学习的途径。除了对以上内容进行浓缩和调整外,本人还继续关注和搜集各个历史时期的相关文献,增加了不少近些年来尚未形成文章的学术观点和心得,同时在体例上做了统一处理,并在文字上做了润色,个别地方补充了史料,以便在内容完整性上更加完美。
众所周知,上百年来由于西方的入侵,中华传统文化凋敝至极。唯一的几个亮点,如书画、青铜、瓷器、玉器、佛教艺术等,其话语权多为西方人所把持,即便如今国家已经逐步强盛,但是彻底恢复文化自信的道路依然漫长。因此,包括“文房四宝”在内的绝大多数中国传统文化表征物,仍处在门可罗雀、无人问津的地步,亟待抢救性发掘和整理。本书尽量减少专业术语和具体的研究考证过程,增加了更多的故事性和可读性,进而将以前在人们心目中高高在上的皇帝拉下神坛,从父亲、书生、诗人的角度讲述一个人的暮年生活体验。因此本书可以说是与时俱进地开展科研和宣教工作的一种探索与实践,文稿虽经过多次修改,但难免存在缺点与不足,敬请读者给予指正和赐教。
书中绝大多数图片由故宫博物院数字信息部的同志们拍摄提供。另外,我们在撰写此书的过程中,查阅并参考了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因受篇幅限制未能一一列出,在此一并致以诚挚谢意。值此出版之际,特别感谢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的领导和图书编辑李文瑶、杨哲、梁蕾等老师的理解和支持!对给予我鼓励的前辈学者与学界同仁表示衷心的感谢。
林欢
2022年2月于故宫博物院南三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