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质砚台的发展

2.石质砚台的发展

端砚是利用端溪石材制成的砚台,属于中国传统四大名砚之一。端砚之石材,因产于端州斧柯山之端溪(今属广东肇庆)周边而被命名为“端石”。

史料记载,端砚自唐朝初年就开始生产。但据考古发现,端砚自中唐以后才有了一定规模的开采,从晚唐开始至宋初才由下至上流行于文人圈中。早期的端砚纯粹是文人墨客书写的实用工具,石面缺少图案装饰,略显简朴,样式也略显单一。到宋代,端砚形制逐渐以实用为基础,兼顾形态之美,器型变化较大。由于其石质细腻温润、致密坚实、发墨利笔等优良品质而逐渐饮誉天下。端砚之名贵在于其石质优良、石品丰富、实用性能优越,颇受历代文人学士的青睐,进而在其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端砚文化。端石历代均有开采,留下很多大小知名砚坑与品名,如老坑(水岩)、宋坑(坑仔岩)、麻子坑等。

至于石品,则有青花、鱼脑冻、蕉叶白、火捺、冰纹等。这些众多自然的石品花纹和珍稀的“鸲鹆眼”,更使其在赏石品味上锦上添花。它们不仅凝集了端石的自然之美,而且为鉴别端石坑种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古人认为水岩的品质最优良。其石色多紫红色,以猪肝色、青紫色为贵。好的端砚,质地坚实、细腻、致密、娇嫩,温润如玉,磨之无声,而且贮水不耗,具有良好的发墨益毫性能。

千百年来,端砚的制作一直以手工为主。历代石工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劳动十分艰辛。一块石砚须经过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道工序才能正式完工。自明清以来,端砚制作开始巧妙地把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在一起,尤其是在形制、纹饰题材、刻工刀法等方面不断推陈出新。

端石雕双龙纹砚

砚台各部位名称示意图

歙砚也是中国传统四大名砚之一。歙砚的制作材料被称为歙石,通常呈青灰色,细分又有红、黄、绿、青等石色。其主要砚坑有眉子坑、罗纹坑、水舷坑、济源坑等。因其产地在隋唐及宋代中期之间属于古歙州,以州名物,故称“歙砚”。又因其产于婺源龙尾山中,故又称其为“龙尾砚”或“龙尾石砚”。

歙砚纹理丰富,品类繁多。按照石纹可以大致分为二十多种,其中较为知名的有罗纹、眉子、金星、金晕、鱼子等几大类。古人认为歙砚有坚、润、柔、健、细、腻、洁、美“八德”。故宋人苏轼《孔毅甫龙尾砚铭》称赞其曰:

涩不留笔,滑不拒墨。瓜肤而縠理,金声而玉德。厚而坚,足以阅人于古今,朴而重,不能随人以南北。

在历史文献中,一般认为歙砚的开采始于唐代开元年间(713—741),后于宋代而名扬天下。南唐时,歙砚深得统治者喜爱,使歙砚名声大振。例如李璟在歙州任命制砚高手李少微为砚务官,为朝廷督造歙砚。歙砚遂被称作南唐“四绝”之一。

宋时歙砚的制作较之唐代有更大的发展,官府、民间大兴采石制砚。歙石开采量剧增,从业者众多,歙砚精品不断涌现。此间,一些论述歙砚的专著也相继刊印。徽州工匠在歙砚雕刻上以巧用纹理装饰见长,给人以清新、秀逸之感,整体表现深受新安画派和徽派雕刻艺术的影响,因而歙砚雕刻艺术从属于徽派砚雕,一直是徽州文化的代表之一。由于歙石开采过度,宋末某些岩洞已经濒临枯竭,以后三百多年一直没正式开采过。此间当地砚工多在坑口、溪边、山脚、河滩等处寻觅佳石,制出少量石砚,成为明清宫廷和士绅之家赏鉴把玩的珍品,颇能维护歙砚的声誉。

乾隆四十二年(1777),当地官府主持了历史上最后一次大规模采掘,使得清代的歙砚生产较之元、明有所回升。这时的歙砚因最高统治者的喜好而被列入珍宝行列,其砚式、纹饰、雕刻和外部装潢方面的创新也因官营作坊的参与而达到顶峰。

御铭歙石仿古六砚——仿汉石渠阁瓦砚

洮河砚又称洮砚、洮石砚、洮河石砚等,是用洮河石制成的砚台。因其石材产于古洮州之洮河沿岸(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境内)而得名。按色泽的差异,洮石有“绿洮”“红洮”之分。其中以绿色为洮河石的代表色。某些石料表层的天然石膘美妙奇幻,增加了石料的生动与趣味。

洮河石原本被当地人用作砺石,这种情况直到宋代才得到改变。洮河石的佳品石质硬度适中,膘肥肌嫩,在发墨、护毫等方面与端砚和歙砚相似,故而宋代鉴赏家赵希鹄在《洞天清禄集》中记载:

除端、歙二石外,惟洮河绿石,北方最贵重。绿如蓝,润如玉,发墨不减端溪下岩。然石在大河深水之底,非人力所致,得之为无价之宝。

宋金以来,洮河石砚备受文人士大夫们的青睐,进一步扩大了洮河砚的名气。其原因在于洮河石的开采难度极大。因而在当时就有人鱼目混珠,试图谋取利益。后来随着战乱影响和社会变迁,洮河砚逐渐衰落下去。

宋洮河石达摩渡海椭圆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