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图在制墨原料上集历代之大成

1.试图在制墨原料上集历代之大成

作为十八世纪皇家制墨技艺的代表作,宁寿宫四十锭集锦御墨无论是在形制上还是在烟料选择上,都代表着当时的最高水平。

所谓“再和墨”,是指墨工将残损、旧、破碎古墨蒸浸以出胶,再以新胶调和,或者将旧墨残碎品捣碎加入若干药物等重新制造出的墨。

在制造再和墨的一系列工序中,仅仅省去了点烟、选烟的工序,其后的融胶、用药、蒸剂、捶捣、称剂、压模、干燥、修整、装饰等工序一步不能少。而被苏东坡誉为“墨仙”的汴梁墨工潘谷曾吸取了高丽墨法的宝贵经验,其“尝取高丽墨再杵入胶,遂为绝等”。例如宋人何薳就曾提到他的友人见过一块李廷珪墨,墨的铭文是“臣廷珪四和墨”,因而何氏认为李廷珪有名的对胶法来源于再和墨。

据说乾隆御墨中有将金、元、明及康熙朝以来古墨碎者再造的情况。清宫档案对于毁造墨品的种类及数目是有明确记载的。弘历曾多次传旨,将不再收藏的墨品交御书处毁造用。再和墨的整理和制作在乾隆年间属于日常行为,其中最大规模的一次,即乾隆辛卯年(1771)对宁寿宫四十锭墨品的制作。